6月6日晚,2024年黔渝川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幕式活动在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举行,借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契机,活动还设置了黔渝川滇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街区,共同探寻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近距离与传承人们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背后的故事,感受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
走进街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贵州非遗文化展区,这里展示了从大山走上世界舞台的本土非遗苗绣,还有赤水曾氏晒醋、竹扇,都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
苗绣一针一线中,不仅是苗族装饰和手工技艺的展现,更多体现的是这个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的情感密码,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代表性传承人龙禄颖老师,也是中国纺织非遗苗绣推广大使。她说:“很荣幸能接受邀请来到美丽的荔波参加此次活动,我们苗绣主要擅长数纱绣、锁绣、平绣、堆绣,用传统技法加上时尚设计及高端面料,制作出适合现代社会生活使用的苗绣产品,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苗绣、推广苗绣。”
在重庆南川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面塑展位上,西游记唐僧师徒、鸿运当头、板凳龙等可爱的面塑造型,仿佛进入一个千姿百态大世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张氏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张黔诚老师正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
张黔诚老师介绍说:“我们一直保持着做手艺人的初心,长期面向青少年开展张氏面塑的推广和教学工作,在保留我们传统文化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推出适应现代青少年审美的作品,形成了自家的风格,每一次展出都能吸引孩子们前来围观。”
而重庆的鲜文忠带来的重庆南平剪纸一张宣纸,一把剪刀,手起刀落间,红纸上跃然而出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便是南平剪纸的魅力。重庆的另一项非遗文化作品——武隆柴烧也是极其讲究,传递着传统古老的气息。
在四川非遗展区,可以近距离的观赏马椅子,赞美竹文化,体验竹椅技艺。四川省成都市青城山下祖传四代的百年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青城马椅子,是由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第一代“马椅子”马双河创立,因其制作的竹椅扎实、美观被世人推崇,远近闻名,目前已经传承到第四代。
马娇是非遗青城马椅子第四代传承人,她说,“在老一辈影响下,我从小就非常热爱竹椅文化,我们工艺采用全手工制作,整把椅子做出来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子,保持用料纯天然、生态环保,制作工艺上吸收了川西一带民间工艺精华,越来越深受人们的喜爱,走入千家万户。”
而四川的唐卡艺术也十分吸引人注目,色彩斑斓,细腻传神,是藏族文化中的瑰宝,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心灵的朝圣。
在云南非遗展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撒尼)刺绣”项目传承人金兰英正在向当地瑶族妇女介绍彝族刺绣主要构图形式和技法要领,两种民族文化思想在这里得到碰撞。
金兰英介绍说,“我们彝族撒尼刺绣不描绘,不用模具,全凭自己心中的构图,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需要,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娴熟的技巧展现出来,同时也借此次大型活动,与当地少数民族妇女交流学习。”
载歌载舞,拨弦引笛,这是来自彝族三弦舞的热情。彝族三弦舞是世代居住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撒尼人民代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彝族大三弦舞、市级传承人李开忠带来的三弦舞,仿佛带我们来到民族风情浓郁的七彩云南。
来自云南纳西族的手工造纸独具特色。纳西族手工纸,又称“东巴纸”,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纸,有人类手工造纸“活化石”之称。
一条非遗街区,带你沉浸式感受黔渝川滇非遗文化。传承人将传统制作技艺和非遗文化带到了现场,通过展示、体验等方式,共享各地非遗之美,也让大家深深感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热烈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