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做事前,考虑周全,做到未雨绸缪,是做好、做成事情的前提。

但多数人内心有着“非得把事情整的明明白白”的执念,总是事前想太多,迟迟未付出行动,不但浪费了大好时间,而且事情也没做出好的结果。

人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总在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开拓新的市场,养育新的生命。

但人有一种天性,对未知、不确定的事物,会产生焦虑和恐惧感。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接受新的挑战。所以,人焦虑总是难免的。

焦虑,会让人陷入“吃嘛嘛不香,喝嘛嘛没味”的低沉状态。我们是渴望摆脱焦虑的,都一直在寻觅良方,但有些人不但没摆脱,反而越来越焦虑?

究其根因:总是想太多,就是不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人都想成为大佬,像马云一样呼风唤雨,像巴菲特一样声名显赫,像一样刘强东豪气冲天……总之,人都是有共同目标的,让自己越来越好。

那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都喜欢看名人传记、励志鸡汤,想从成功的人身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呀找,发现大人物总结的秘诀,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坚持、自信、吃苦、信念等正能量词语的组合。

咦,怎么找了一圈,感觉什么都没找到!不行,我要成功,必须找到具体的方法,继续找,周而复始,时间过去了,自己还在原地“拉磨”。

综上,“想太多”不再是考虑周全的代名词,却成为了不行动的借口。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大佬看齐,向他们学习吗?

应该!我们从他们身上,传承好的精神,习得妙的方法,但他们不是我们对标的对象。

这些牛叉的人物所取得成就,是历史现象级的。作为普通人,你真的从他们的传记或采访就能得到成功的秘诀,照着比葫芦画瓢,也能成为大咖?

我猜,你的内心肯定是不信的!反正我不信,那我们还苦苦追求成功的具体方法,是不是徒劳呢?扪心自问下哈!

因此,我们要找到正确的对标对象,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找到好的方法,不要想:“什么时候开始实践?实践前需要做足哪些准备?实践多久才能有效?万一实践后没效果,会不会浪费时间?”

抛开想太多的执念,树立一个念头:“这个方法,是很多人亲测有效的,说明方向是正确的,干就完了!”然后马上行动。

但很多人会陷入“三分钟热度”的坑,有了方法,脑袋一热,就干了,但坚持几天,感觉没啥效果,就放弃了。

要想避坑,我有好的办法,屡试不爽。那就是和“过去的自己”对标。

比如你坚持一天,就告诉自己:今天比昨天的自己要好一点。算是积极暗示,但事实是,你确实比昨天要好!

就拿我个人举个例子,今天是我减肥的110天,总减重已达30斤,这个数据惊到我了。因为我减肥前,都没敢制定什么大目标和详细的计划,因为我减肥失败N次了。就只告诉自己:“只要今天比昨天健康一点,我就满足了。”

过去,总是想成为彭于晏,失败了!现在,只想成为健康的自己,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隔屏相望,渴望摆脱焦虑、迫切改变自己的小伙伴们,送上一句话:“把过去的自己作为对标对象,只要一天比一天好就行,不要总是想太多,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