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用再给单位账号点赞了,它黄了。”

去年年底,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对于使用频率低、实用性不强的政务应用程序,应及时关停注销并提前发布公告”。今年以来,各地应声而动,对政务新媒体关停并转,一些鸡肋账号就此消失。

与之同时,也有一批网感强、内容实、形式新的政务新媒体火出了圈——

“深圳卫健委”通过微短剧等形式科普乳腺癌趁早治、白血病不能献血等专业知识,有网友留言“好上头,看得想充会员”;

“中国救捞”“湖南禁毒”等以最近流行的猫咪梗图为模板制作了各类宣传、科普短视频,有评论调侃,“00后剪辑,90后审核,80后擦着汗向70后解释”;

天气、招聘、教育、交通、租赁、文旅、消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的“南海大沥”公众号上各类民生信息应有尽有,热气腾腾贴近性十足的“生活态”备受追捧;

各地文旅账号与网民“打成一片”,官号的评论区里皆是招揽游客的民间高招妙招,“官方听劝”一度成为政民互动的网络佳话……

同样的载体,鲜明的对比,既印证着这波“瘦身”的必要性,也为下半场的政务新媒体运营提供了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虽然运营成果天差地别,但不可否认彼时开通政务新媒体的意义。

网络空间是群众获取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是开展社会交往的新场域。开办政务新媒体,及时发布资讯信息,嵌入办事链接,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好业务,是时代进步使然,契合民生所需所求。

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政务新媒体套上了形式,却没注入灵魂,办着办着就走了样——

“一言不发”。一些账号长期不更新,甚至开号即停更,沦为“僵尸号”“睡眠号”。

“自言自语”。更新倒是更新,但内容都是官话套话,与网友关切不搭边,阅读量低到忽略不计。

“胡言乱语”。“官博”追起了星,“官微”大搞标题党,更有甚者,在一些公共事件上发泄私人情感,给所代表的部门单位抹黑添乱。

“装聋作哑”。对留言一概不理,对建议“充耳不闻”,对求助“视而不见”。

“门户大开”。政务号被不法分子盗用,发布不良信息的情况时有出现。

这样的政务新媒体徒有其名,确实没有保留的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政务即服务。一些政务新媒体之所以走偏,是“初心”就有问题。

看到别人家的政务新媒体搞得风生水起,于是认为自己不申个公众号、不开个视频号,似乎就落了伍、跌了面儿。

“一事一端、一单位一应用”,甚至一个村也得搞个App,一个乡镇也得建个融媒体矩阵。即便既有政务软件能够覆盖相关服务,也要“另起炉灶”,以显“与时俱进”。

然而,举凡出圈的政务新媒体,一定是以便民为基础的,至于那些花活儿,更多是一种锦上添花。相比之下,一些政务新媒体本身就是形象工程,没有受众支撑,到头来,活跃度不行,只好派任务、拉人头、求关注。

这样的自娱自乐,对用户来说没大用,又把运营人员累够呛。有基层干部直言,“指令来了就得发,有人@就要管”。可这种“发”与“管”,往往零碎而不定时,既占时间又耗精力,最后成了一大负担。

更有地方热衷于搞“年度优秀政务号”之类评选,以流量高低论英雄,并不关切此项工作的实际效能和群众口碑。转发、点赞、评论,一个个考评要求更扯出了一条长长的形式主义链条,平添压力与束缚。

铺摊子、绷面子,不切实际、好大喜功,这样的政务新媒体不是给群众看、为群众服务的,效果不佳、不受欢迎是必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

当然,关停≠不做,更不能“一关了之”。

一些政务新媒体“花式整活”,与网友双向奔赴的热闹场面已然证明:在回应公众关切、为群众答疑解惑、简化办事流程等方面,政务新媒体的功能是无法替代的。

当下大量关停,是对政务新媒体一哄而上、效果悬殊的一种校正,夯实的是“关无用的号、办有用的号”的共识,摒弃的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围绕政务新媒体,我们当下更应讨论的是怎么把“好事办好”。

那么,一个好的政务新媒体,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多解剖麻雀,能总结出办好政务新媒体的几条方法。

形式活泼。网络平台上,“打官腔”一本正经,“公文体”信手拈来,只会让人避而远之。把官话套话空话换成真话新话白话,用“脑洞”“网感”塑造“有政气”“接地气”的官方形象,把漫画、音频、图片、短视频、AI创作等玩出“政”趣,“代表官方,不打官腔”,才能收获网民的“一键三连”。这就好比政府办事机构的“微笑服务”,得做到“门好进”“脸好看”。

内容有用。无论是做宣传、搞科普,还是提供办事的渠道,都得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满足各类所需所求。以网上办事为例,坚持问题导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不同人群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尽力而为的责任清单,落实“只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自然能收获点赞。

互动积极。网络时代,人们更喜欢参与感和互动性,政务新媒体当放下身段,做好回复,尽量和用户“玩”到一起。及时回应各方留言,真心实意解难题、办实事,大家自然会“粉”你。反之,对群众的问题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自然没人买账。

资源集聚。政务新媒体贵精不贵多,在数量上做减法,为的是在影响力上做加法。《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一个单位原则上在同一平台只开设一个政务新媒体账号。将有限的力量,集中在拳头账号上,既有利于做出特色,也能让目标用户“少兜圈”,更好发挥政务号应有的服务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

政务新媒体不仅代表着官方的形象、态度和立场,还应该有人的情感、温度和关怀。前阵子网络热传这样一个小故事,老王夫妇采购了几十万元虾苗,在温室大棚培育,却接连几天出现虾苗死亡的情况。女儿小王得知情况后,向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求助,没想到当天专家就联系到老王进行远程指导,把问题解决了。

一枝一叶总关情。面对面也好,键对键也罢,“为民服务”的态度与标准都应是一致的。

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把政务新媒体当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直通车,当作线下公共服务的延伸,用心用情沟通互动,何愁不受欢迎?

撰文: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