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清朝的国门是被洋人用火炮轰开的,当他们推着火炮扛着枪侵略清朝时,清军大部分是身着铠甲拿着大刀与敌人肉搏,肉体显然斗不过枪炮,清朝在列强入侵战争中节节失败是必然。说到这里也许有人疑惑了,当年康熙在收复台湾的时候明明是用了火炮的,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却没用火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时期我国的火炮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即使放眼整个世界那也是数一数二的。清朝建立初期,国家尚不稳定,内外战争频频爆发,火炮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优势,因此康熙皇帝尤其重视火炮的研究与发展,将火炮视为镇国之宝。皇上重视火炮,自然会拨发大量的研究经费和发布研究火炮的惠民政策,加之人们研究火炮是站在明朝的肩膀上,大大促进了火炮的发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小,就算有差距,努力努力也是很快能赶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伐南京失利后,郑成功军队损失惨重,为了疗伤他决定把台湾从荷兰手中抢回来,那时郑成功拥有很厉害的火炮,在军队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仍能成功收复台湾,这也充分验证了康熙的理念—火炮是镇国之宝。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向西方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他们研制的火炮威力无比。几年后,台湾郑氏王朝发生政变,康熙趁机收复台湾,可见康熙年间的火炮技术在逐渐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用于研制火炮的经费被官员层层剥削,最终真正用于火炮上的经费是少得可怜,既然经费不够,那就偷工减料,工匠经常用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去糊弄皇上,在和平年代也许还能糊弄过去,一旦真的遇到战争,这些豆腐渣工程就会立马露馅。这也是为什么英法联军随便几千人,就能把几万清军打得抱头鼠窜,实在让人难以启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更多的是利益关系,当你强大时别人就会来巴结你,当你弱小时,别人就会把你一脚踹开。当年清朝不思进取、国防意识减弱,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