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有一份课程,告诉你公考保过、不过退钱,但是学费比较高,最高甚至要10万,你是否会一咬牙一跺脚拿出这笔钱。

相信对很多人来说,拿10万换一份体制内工作,咬咬牙也可以接受。

这就是公考培训协议班的运转逻辑。

作为最早推出协议班模式的教培机构,中公教育市值一度突破2600亿,可如今,在公考、事业单位考试依然火爆的背景下,却已经缩水到百亿。

阴跌3年

中公教育的股价下跌并不是新闻。

这家公司从2021年就已经开启了下跌。其中2021年2月到8月,连续阴跌了7个月,这一年中公股价跌去了77%。

之所以又一次引发关注,是因为最近中公最近再一次放量下跌。6月3日到5日,中公连续吃到跌停,股价接连刷新历史新低。5日跌出的1.64元,跟2020年的43元相比,已经缩水了96%。

整个教培行业,在过去几年都出现了股价下跌,但哪怕好未来、高途这样受“双减”直接影响的教培机构,股价也都出现了缓慢的修复。中公无论是下跌幅度还是持续时间都格外惨烈。

这一次下跌,连一贯低调的董事长李永新都对媒体做出了回应。

“关于公司及我个人的很多传言都是严重不实的,2021年以来,受双减政策、疫情、退费等影响下,公司出现了一些问题,从我个人到整个团队,都在积极努力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

回应中的这段话,李永新承认了2021年以来中公出现了问题。

通过业绩可以大概了解中公的处境。今年一季度,中公营收7.6亿,同比下滑14%,连续第五个季度营收下滑,并且是两位数下滑。按照年度看,中公2023年营收30.9亿,同比下滑36%,连续三个年度下滑,而且每个年度下滑幅度都超过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一季度,中公净利润8279万,有所好转。但最近三年,中公已经连续亏损了三年,合计亏损了近27亿。

遥想2020年,中公全年营收112亿,净利润23亿,是无可争议的公考第一。

中公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变味的“天才发明”

李永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双减政策、疫情、退费。

这三个关键词把最重要的因素隐藏在了最后。“双减”带来的冲击,更多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培机构,中公所在成人教育并不是主要被冲击的赛道。如果说受到影响,更多也只是竞争对手增加而导致,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疫情导致的考试推迟的确也影响了考公培训的节奏,特别是以线下培训为主的中公,但这无法解释中公为何2023年依然没能回复业绩增长。

“退费”问题才是关键。

中公是协议班模式的代表。协议班又叫“保过班”,顾名思义,保证学员通过考试,不通过就退费,可以理解为跟学员签了“对赌”。体制内考试的难度通常较大,没有人有绝对的把握,“保过”可以让学员心安。铁饭碗的价值大,这样的对赌,投入回报率非常可观。

有报道称,协议班推出之初,市场称之为“天才的发明”。中公学员突然人数暴增,翻了好几番。在随后几年的发展中,协议班逐步成为中公的绝对主力,收入始终维持在总收入的75%左右。2021年,哪怕在业绩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协议班贡献收入仍然达到51.5亿,占比74.5%。

协议班模式慢慢在公考培训,乃至整个教培领域推广开来。华图、粉笔也都相继推出了类似模式。2020年粉笔推出协议班,2021年9个月,协议班的付费人次是2020年全年的1.7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协议班是个非常考验运营能力的模式。协议班会预收学费,拿到如此大笔的资金,很考验管理层的定力,一旦被乱用,风险会很大。

一方面,协议班的成本很高而且很隐性。由于收费比普通班型高,需要匹配的师资、赠送的教辅材料要更多,一旦需要退费,这些变成了纯亏损,对师资的占用和浪费较大。

另一方面,协议班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退费。公考是选拔类而不是通过类考试,每年岗位就这么多,绝大多数人无法通过,需要给学员退费,给经营带来压力。中公曾表示,三四季度是报考的淡季却也是退费的旺季,因此经营现金流往往是负值,需要通过部分短期银行借款以应对季节性的资金需求。

在考试结束后,得到结果的考生通常会发起退款。一些重要节点如国考、联考、江浙等热门地区省考笔试、面试结果公布的时间,短期的挤兑也会让现金流承压。中公提到,2019年退费74亿,2020年为100亿,2021年前三季度124亿,这样的资金流动甚至超过营收,对经营的压力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中公进行了两方面优化。

一方面,协议班并不是全退,而是有条件退。这部分班型非常复杂,有的部分退费,有的笔试不通过退费,还有笔试不通过不退反而面试不通过退,这会给用户带来不小的迷惑。不同的退费需求,通过调整退费周期,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退费压力,但带来的体验也不好。投诉平台上,学员对中公退费难的投诉一直不断。

另一方面,提高价格增加收入、提高利润用以覆盖退费带来的成本。在回复问询函时,中公披露,较低价格的协议班占比在减少,较高价格的协议班占比持续增加。5万以上的协议班占比从7.51%到11.84%,3-5万的占比从29.7%增加到45.39%。换句话说,一半以上的协议班学费价格超过3万。与之相比,2021年普通班的平均单价只有92.75元,二者价格差距有几百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协议班的定价是持续试探学员底线的过程,可以随着体制工作价值的提升而不断拉高。根据媒体报道,2021年,中公推出了国考北京特色协议班,14天收费近10万,已经堪比抢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又会引发新问题,培训费水涨船高,学员无法承担。

中公又进行了“创新”——引入贷款。除了百度贷款和京东白条,中公还接入了一个名为“理享学”的贷款平台。公开信息显示,“理享学”是中公教育公益助学计划的一部分,由中公教育联合上海贝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出。2019年双方初次合作,十分蹊跷的是,上海贝丁网络是2019年注册。

借助贷款模式,中公甚至打出了“0元入学”的旗号。

贷款看似帮助学员解决了短期资金问题,实际上是在“对赌”上又加了“杠杆”。上岸的学员,还没有收入就要先背上一笔贷款,没上岸的学员,情况分两种,符合退费要求,中公还款,会增加一笔手续费和利息的开支。不符合退费要求,学员还要先行还款,待符合要求才会退还,但学员既然选择贷款,很大程度上就是无法负担如此高昂的学费。

现实情况远比这些复杂。不是所有学员的家庭都能轻易拿得出几万元的学费;也不是所有学员都能承受还款压力。一旦个人出现现金流问题,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退费难、背负贷款,让很多刚毕业的学生陷入挣扎,最终会伤害中公的口碑。

从引入贷款这一步,中公的协议班模式就开始变味。而管理团队的操作,又进一步把中公推向深渊。

买地、分红、撒币

李永新是寒门出贵子的代表。

1995年,李永新考上北大,由于家庭生活拮据,北大食堂提供的免费汤成为了他最温暖的记忆。

2019年,成立16年后,中公教育借壳上市,成为公考第一股。上市当年,鲁忠芳、李永新母子以585亿元新上榜成为中国教育领域新首富。2020年,中公股价一路飙涨,当时胡润发布了2021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鲁忠芳以98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位列第五。

功成名就的李永新,诸多操作打破了中公的经营平衡。

由于中公以线下授课为主,线下门店的开支巨大。2021年末,公司有1500家直营网点和学习中心,这部分人员、房租开支非常刚性。多年来,中公又沉迷于买地。在其披露的长期资产投资方面,就包含抚顺中公大楼、山东大楼、济阳基地土地、中成置地、日照未来学习城、山东昆仲大楼、河北平山基地、昌平土地、陕西冠城大楼等一众项目,这些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对资金带来的压力很大。

这种经营状况下本就需要量入为出,可处在上升期的李永新却全然不顾风险,慷慨回报母校。

2020年,李永新大笔一挥,向母校北大捐赠10亿元。而此前,他和基金会已经给北大捐了1.8亿。他甚至还表示“未来捐助的第一个100个亿也一定要给北大。”百年北大,留下了他的名字,但这10亿元,哪怕在2020年的顶峰期,也几乎相当于净利润的一半。

李永新的钱,很大程度上源于分红。
上市后,中公进行了大手笔分红,2018及2019 年度,公司现金分红金额分别为14.19 亿元、14.80亿,占当期归属净利润的 123%、82%,占当期末可供分配利润的99%、97%,几乎把所有利润都拿出来分红。而最大的受益者,恐怕是管理层。

2019年末,鲁忠芳、李永新母子持股约60%,另一位合伙人王振东持股15.61%,三人合计持股超过75%,是分红的最大受益方。

然而,在上市拿到分红后,管理层似乎并不满足,三人在最近两年大幅度减持股份。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鲁忠芳持股降至1.37%,李永新降至15.31%,王振东降至7.5%。大股东减持、分红,给投资者释放了非常负面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一两个因素不足以影响公司经营,但梳理下来,门店开支刚性、固定资产投资占用一部分资金,这种情况下拿净利润大手笔给自己分红、大手笔捐赠,还伴随着股东减持,给市场带来负面信号。再加上贷款、退费难等问题的负面效应,种种因素叠加,对公司带来的压力不断积累。

2020年,疫情导致线下班无法开课,学费流入减少、退费率大幅增加,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19至2021年,公司退费率分别为 44.14%、46.54%、68.46%。其中,贷款模式下形成的退费率大幅超过其他协议班,分别为 68.46%、73.06%、82.94%。退费陡增导致现金流承受巨大的压力,2021年中公经营现金流净流出41亿。现金流承压中公就需要更长的周期给学员退钱,进一步破坏口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黑猫投诉平台,中公教育投诉量上千条,而粉笔和华图只有几十条。

口碑下滑最终传递到招生上,影响营收,对现金流形成恶性循环。2018年至2020年,中公投资支付的现金分别为171.36 亿元、270.55亿元和410.34亿元,这些主要是投资理财,实现收益1.06亿元、1.84亿元和1.80亿元。但到了2021年,已经降至63.12亿元,理财收益0.57亿元,断崖式减少。中公解释原因的第一条就是收款不及预期、学员退费大幅增长,中公将其归咎于大环境,可这一年粉笔营收创下了历史新高,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中公自身。

现如今的中公,正处于“戴维斯双杀”。股价处于下行通道,业绩下滑对股价又形成二次打击,进一步加重了负面效应。

双面协议班

2021年12月,因涉嫌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公被证监会立案。

面对着内外交困,管理层扭转局面的空间已经不多,李永新有69%的股权被质押,王振东77%的股权被质押,融资能力下降。公司陷入至暗时刻。

最近两年,中公开始自救。先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到去年年底,中公的线下直营分支机构降至783个。一年内,员工人数腰斩,研发人数、授课师资分别缩减了48%和49%。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几乎都是缩减了一半。

从财报透露的数据看,中公高收高退协议班次在减少,全面转向实收班次。为的也是避免高退费率给现金流和口碑带来双重压力。

2023年,其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出8亿,今年一季度,成功实现了盈利并扭转了现金流。这是积极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经此一役,中公元气大伤。在粉笔上市前,中公的份额高达17.2%,比2-5名的份额加起来都多。2023年,粉笔营收30.2亿,同比增长7.5%,已经几乎与中公持平。按照目前的势头,反超只是时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过往,中公的困境不能归咎于大环境,近些年公务员考试愈发受到追捧,去年国考报名突破290万人,对培训的需求只增不减。也不能单纯归咎于协议班模式的隐患,2010年推出后10年,中公一直稳健运行。更多的原因在于,中公全然不顾经营风险,大手笔分红、捐赠、减持、引入贷款模式,每一步都消耗着过去十几年的积累。当突发事件来袭,中公几乎没有招架能力。

参考资料

考公这么热,中公教育却凉了来源:盐财经

北大获最大一笔校友捐赠:李永新捐资10亿元,设立教育基金来源:澎湃新闻

独家回应!中公教育董事长:传言严重不实!来源:证券时报网

公考这么热,中公教育为何一年亏20亿?来源:市值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