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托卡马克之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践证明,航天业最不需要的就是“万无一失”和“保证完成任务”,最需要的就是去政治化,去仪式化。

航天业是什么?它就是一门产业,一门制造业,它不比化肥厂钢铁厂饲料厂纺织厂电子厂更高贵,也不比它们更低贱。

有人会说,航天产业属于前沿探索,事关人类的未来,怎么能和这些老行业等而视之呢?要对航天抱有敬畏。

那我要说,要是没化肥厂,人类就得喝西北风去,事关人类的生存,你航天业要是未来之神,那化肥厂还是生命之神呢。怎么没见你把尿素袋子当圣物供起来呢?

航天是一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初现雏形古老行业,它的岁数比在座各位乃至各位的父辈还要大,它不年轻了,马斯克的星舰使用的大量技术从技术路线的角度来看甚至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比如大尺寸不锈钢构件,隔热瓦片,液氮甲烷燃料,多发并联,这些都是典型的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真正算得上是三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只有和民用电子设备相比精度并不算高的工业级半导体器件,数控,传感器,数据链,而且马斯克用的这些东西算不上特别高级,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参数指标和精度甚至没有你的手机强。

空叉 真正做的好的,是出色的成本控制和组织起了强壮的供应链,还有善于在金融市场上说故事融资。比如批量制造大尺寸优质牌号不锈钢构件还能控制成本,比如把隔热瓦设计为模块化可更换的,还有不断的打火箭说故事,从金融市场上源源不断搞到现金流,比如给职工发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相当不错,让航天业出现一波涨薪热潮等等。

这些都是产业因素而非技术因素,技术可以研究,但如何把产业做好,做的有个人样,做的让市场接纳,这恐怕比单纯的技术研发还要重要的多。

做产业这种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难题。

比如马斯克的星舰发射全球直播,甚至怎么炸的,怎么烧的,怎么失控的,怎么坠落的,全程直播,这种直播也成了他在金融市场上造势,说故事,讲概念,融资拿现金流的一部分,是产业的一部分。请问这需要什么特别高精尖,特别望尘莫及的技术吗?

不需要。

所以说这很简单。

但说难也难。

因为做到这一点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平视而非仰视的态度看待航天业,要有炸了再射,无所吊谓的心态。

做到这一点可太难了,对于有些人来说,你让他实事求是比杀了他还难受。

对航天的崇拜情绪是冷战时代政治宣传的结果,是意识形态对抗的衍生产物,是政治集团宣扬自身制度优越性的手段,是纯纯的冷战流毒。

冷战期间的各国官方通稿把这门行业抬高到了不属于它的高度,但是从长远来看,把这个行业神圣化实际上是害了这门行业,因为这实际上拉大而非缩小了它和公众之间的距离,毕竟一个东西变成宗教偶像后就摸不得碰不得了,而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在脱离大众之后还能欣欣向荣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包括NASA在内的各国官方航天机构都更像是神庙而不像是科研机构,因为他们不是在做产业,是在完成政治任务,是在给政治宣传提供素材,本质上是为宣传片拍摄团队提供配套服务的,它们搞航天的目的不是为了搞航天,而是为了让人相信他们在搞航天,他们的航天更接近于一种文化产品而不是技术产品。

当年NASA玩命的搞航天飞机是为啥?是因为这条技术路线特别有利于太空探索吗?不是,是因为这条技术路线彰显了美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当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为啥急急忙忙的要发射?因为当时的总统里根马上要发表国情咨文了,NASA接到政治任务,要在国情咨文发表前把挑战者号发射出去,好让里根把这次发射成功放进国情咨文里,方便他去国会里吹牛逼。

说白了就是一次典型的政绩工程,本质上是献礼那一套。

NASA的合作方为了节约工作量赶“重大时间节点”,把密封圈检查工作都忽略了,然后挑战者号炸了,献礼变成了现眼。这下满意了?高兴了?

空叉强就强在没这个压力,先射了再说,炸了之后问题暴露出来,然后改进,然后再射,再炸,逐步改进,成功了固然很好,不成功拉倒,不赶什么时间节点,按部就班,就当过年放炮了。

这才是正确的心态,先有这种心态,然后才能有其它。

后世人类回看今天,可能会把当代人类社会对航天那种莫名奇妙的崇拜情绪视为一个笑话,和把尿素袋子当圣物供奉属于一个档次的事。

总而言之,航天就是一门普通的产业,当务之急是要把这门产业具有的神性光环和宗教气质彻底消除掉,让它从“为国争光”和“举国项目”的高度落回地面,让人意识到火箭炸了和餐厅创新菜式失败只是成本上有差距,但性质上并无不同,让它回归社会,回归大众。

航天奇观 也是奇观,这些年中国社会在逐渐消除对奇观的崇拜情节,奇观误国深入人心,也同样应该消除对航天业的奇观心态,真正把它当成一门产业而不是一项奇观,事情将会大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