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是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多为高级军事指挥(某些朝代是最高军事统帅),其实际职权各个时期变化很大。
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春秋)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争斗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争时期军事统帅的作用特别突出,于是战国时期首先出现了大将军名号,为将军类的最高官。
战国以后到汉朝之前一度以“上将军”的名义取代“大将军”,如秦将白起、秦末楚汉起义军的宋义(项梁、项羽叔侄的上司)都曾任上将军,后来项羽干掉畏战而又妒贤嫉能的宋义后也当过一段上将军。这段时间的上将军实际就是大将军,因为后世的元帅、大都督等职位还没出现,上将军也就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到了汉朝,又重新恢复了大将军名号。西汉初年,刘邦在汉中拜战神韩信为大将军,总督军事。因为这个职衔过于位高权重,此后就不常设这个官,只有战时才临时任命;战争一结束,就向皇上交还虎符和兵马,实际上是变相解职。
直到汉武帝刘彻时期,由于经常要对匈奴用兵,且皇帝本人雄才大略,足够自信,不怕被封的大将军挟权生乱,故他封国舅兼驸马卫青为常设的大将军。
汉朝时期大将军位高权重,特别在汉武帝时期,他为削弱相权、强化君权,往往让大将军等兼任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宫廷重要决策。
这种兼职侍中的大将军逐步和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所谓“中朝”(又称“内朝”)。那个时期,国家重要政事,先由“中朝”在宫廷之内作出了决策,再交由“外朝”的丞相来执行,某种程度上“大将军”甚至凌驾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外朝”官僚机构之上。
这样,汉朝的大将军战时领兵征战,和平时期就以中朝官员领袖的身份成为事实上的执政官,再加上大将军往往还有“大司马”这个荣誉附加衔,所以其实际权力往往在“司徒(丞相)、司空、司马(太尉)”这三公之上。
正因为如此,东汉末年曹操曾一度任大将军,这个名位在当时担任“太尉”(司马)的袁绍之上。袁绍相当不满:我们老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他曹阿瞒不过是太监(阉人)的养子,我怎能屈居曹阿瞒之下?
好在曹操很大气,是个求真务实、不慕虚名的人。为平息不满、加强统战,他就指使汉献帝遣使臣将大将军名号让给了袁绍。
汉朝几个著名的大将军有汉武帝小舅子卫青、霍去病的异母弟——名臣霍光、后来篡汉自立新朝的王莽的叔叔王凤等人。
到了东汉光武中兴,刘秀政权的执政基础主要是豪强地主和外戚,由于当时掌权的外戚大将军窦宪是汉和帝的舅舅,烜赫一时,朝野震动。一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大臣于是拍马屁,联名奏请将大将军职衔正式名分提级,位列三公之上,一改西汉时大将军只是实际权力和影响力在“三公”之上的状况,这个时期达到了大将军的顶峰位置。
到了三国后期,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任大将军,其时他叔父司马孚是太尉。反正当时在位的曹魏傀儡政权被他们司马氏一手遮天,司马师为表示尊重长辈,就改朝廷官制,让大将军位处太尉(大司马)之下,于是大将军从名分上又回到“三公”之下。
从这以后,大将军开始走下坡路了,三国后期大将军已经基本上不算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了。除了西蜀只有姜维一个大将军之外,东吴同时并设多个大将军,凡是资深的将军前面都冠以“大”字,称为“XX大将军”。
如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朱然就曾当过东吴的大将军,而且大将军之上还有“上大将军”;曹魏这边也差不多,资深的夏侯惇、郭淮都当过大将军。
到了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由于大将军封得过多过滥,身价急转直下。在大将军的名号上又增加了“柱国大将军”,意为“国之柱石”,所谓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妥妥的肱股栋梁啊!
比如将北周八大柱国将军扒出来显摆下: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宗室),李虎(高祖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名崇,鲜卑族人)。
八大柱国是西魏时期就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沿袭过来的。八柱国及其门下十二将后代形成了从西魏、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
那时的一代权臣侯景甚至自称“宇宙大将军”,那就是要纵横宇内、统驭八荒了,比起北周、西魏那些大名鼎鼎的“八柱国”大将军,普通大将军的封号就成了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了!
大将军此后再也没翻身机会,到了隋朝,它只是皇帝禁卫军的头儿;在唐朝依然是禁卫军官的称呼,但已经是次等头目了,禁卫军头目依次是上将军、大将军,大将军成为阉人太监都可以担任的普通执事官。例如深受唐玄宗宠信的太监总管高力士就曾分别任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职。
到了宋元,大将军成了无常设、无正式职事或寄禄的武职散官,跟早期发号施令、一呼百应的军事统帅相差万里了。
到了明朝,大将军又吃香了,朱元璋手下的核心将领如,徐达、冯胜、蓝玉等都担任过大将军,但算不得顶级军职,因为其上还有“元帅”。
直到清朝,大将军才算满血复活,在清朝往往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在大将军前面再加称号,以示威仪。如清朝早期肃亲王豪格曾任靖远大将军,《雍正皇帝》里康熙帝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允禵、雍正的宠臣年羹尧都担任过抚远大将军进兵讨伐准格尔部。不过也由于位高权重,都是临时统兵作战,战后即卸甲交兵,缴还军权。
北洋时期的最高武职只有上将军,没有大将军之说。蒋系的国民党军沿袭下来也只有上将军(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都知道当时上将之上还有十位大将(军),当然大将上面还有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