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江,地势西高东低,一眼望去水流湍急、江面波涛汹涌,而周围是悬崖峭壁,因此它被称为“天险”。

1934年的冬天,我们三万红军面临一个生死抉择:必须渡过乌江,否则身后十万国军将把我们撕碎,生死存亡,只在这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回到这一年的两个月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无奈之下开始长征,而当时红军的带头人博古和李德,并没有意识到危机。老蒋此时在红军西去的必经之路湘江,布下天罗地网,而围剿的部队有他的中央军、湘军主力,形成了“铁三角”的态势,想要将红军围死。

红军行至湘江,也就意味着必须冲过老蒋的“铁三角”包围圈,这是一场躲不过去的恶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已经控制了渡河点,而敌军正呈合围之势,向红军进行“包饺子”,而红军在博和李的指挥下,开始大搬家式的渡河,导致行动太迟缓,等到反应过来,敌军已经围过来了。

湘江之战就此打响,因为人数、装备等劣势,红军一直处于下风,但战士们浴血奋战,最终以极其惨重的代价,主力部队才强渡湘江,红军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可接下来的路还要继续走,下一步,是放弃北上与红二六汇合,而是转往贵州,就地建立根据地,保存有生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年12月31日,红军召开候场会议,一致通过了这个计划,尽管李德还是不赞同这个战略方针,但基于上一次的失败经验,他的反对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而此时摆在红军面前的,就是乌江,要渡过乌江天险,并不容易,而且能渡江的地点也不多。

1935年1月1日,团长杨得志带领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到达回龙场,并且与敌军交火,占据渡口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怎么样让主力部队也过江,面对这波涛汹涌的河水,所有人犯了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就是在乌江面上架桥,工兵营的王耀南接到命令,便带领工兵营的战士们,开始架桥工作。但是随后王耀南就发现了困难之处,他找来找去都没有找到架桥点,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架起一座桥梁。那怎么办呢?

与此同时,以毛振华为首的一小股战士,组成敢死队,他们轻装上阵,先行悄悄渡河,当时江水刺骨冰冷,毛振华等人咬着牙过了江,到了江对面便一直隐藏在石崖后面。

但他们即使过去了,也迟迟不见对面的战士过来,实际上对面的战士根本没办法架桥渡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边的王耀南,也没有放弃,一直在找架桥的材料,可是在这之前,国民党已经将附近的材料全部毁掉了,还有江边的船只也顺带毁掉了,就连渡口都遭到了破坏。

王耀南接到的命令,是在1935年1月3日晚上之前把桥架好,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王耀南急得不知道要怎么办。

连忙询问身边的战士,他们也没有办法,就在一筹莫展时,一位小红军站了出来,他说:“我有办法。”王耀南看着眼前这个只有十九岁年纪的小伙子,有些犯嘀咕,但已经这个时候了,也只能听一听他说的这个“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红军名叫石长阶,他从小在江边长大,小时候就会制造竹筏,他跟着大人一起制作竹筏的方法,一般是用竹子为竹排的原材料,然后再用篾绳固定,这样做出来的竹排,完全可以通过一般的河流,这也是当地人都会制作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乌江边上到处都是竹子。

王耀南一听大喜,马上让人一起去砍竹子。不过,他们为了日后还能长出新的竹子,只砍雄竹不砍雌竹,战士们也遵从这个规定,乡亲们看到红军战士在这个时候,还能遵守纪律十分感动,也上前帮忙。

很快就将需要的竹子给砍齐了,在有经验的乡亲的指导下,以最快的时间,制作出六十多个竹筏。然后又挑选到了一个渡河点,架起了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敌军怎么可能让他们顺利渡河,便开始组织重火力,企图破坏红军架桥,可红军战士并没有退缩,而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将竹子一根根架在了河面之上。

顿时,很多红军战士倒下,鲜血染红了江水。

竹筏冒着枪林弹雨,无畏向前。

不过,我们不可能全部暴露在敌军的火力之下,我们与对岸的敌军交火,也只是为了迷惑敌人,我们需要做的,是一小股部队渡过江去占领渡口,等到几名战士顺利过江,他们发现敌军火力太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个时候,敌军火力突然不向他们倾斜,而是在敌军阵营的后方响起。原来,之前成功过江的毛振华队伍,隐藏在石崖的后面,因为迟迟没有等到大部队过江,他们便一直潜伏在这里,直到听见枪声,马上对岸边的敌军展开攻击。

前后夹击之下,这才压制住敌军的火力。

敌军的援军也马上就要到了,还没有渡江完成的士兵,必须马上渡江,否则会面临更大的危险。

兵贵神速,战士们一鼓作气,渡过了乌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年1月6日,中央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敌军完全围过来之后,我们早已经走得没影了。

强渡乌江,可以说是红军长征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胜利。

而这个胜利的奇迹,是一个19岁的小红军创造的,遗憾的是,这个小红军石长阶在渡江的过程中不幸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听闻此事,大赞石长阶为“神人”,若在最危急的时刻,没有石长阶站出来献策,或许红军不能渡江成功。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天助红军”,在长征路上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危难存亡时,都是一个计策或者一句话拯救红军于水火之中。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红军有信念,有共同的目标,为了这个信念和目标,不畏生死,不惧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里山河每一寸土地,都有我们的先辈走过的路,都有他们流下的鲜血,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

多少个如同石长阶这样的英雄,被掩埋在长征的途中,而我们应该记得这些烈士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