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聆听史纪

编辑丨聆听史纪

前言

中国女性题材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女性为描写对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表现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状况、婚恋情感等题材。

虽然诗歌的出现早于男权社会,但女性题材诗歌却不是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男性诗人的重视,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女性题材诗歌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它不仅成为唐代诗人笔下重要的题材内容,而且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

唐代以后,虽然有部分女性题材诗歌创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就总体而言,女性题材诗歌在唐代以前只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领域而存在,尚未形成固定的类型和规模。

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的文化背景

女性题材诗歌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但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从属地位。男性诗人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以男性的视角来进行描写,并没有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去表现她们。

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妇女在婚姻上处于从属地位。尽管魏晋时期出现了“妇女重嫁”的现象,但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制度下的婚姻制度,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古代诗歌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是以含蓄委婉为主要特征的,这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注重含蓄美有很大关系。含蓄美是指诗歌作品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不露锋芒、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之美。在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往往以含蓄为主要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要求诗歌作者不能像其他文学作品那样直接描写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而是通过人物言行、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内涵和思想感情。因此在唐代以前诗人笔下所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总是比较含蓄、朦胧、不够完整。

唐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妇女地位逐渐提高,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女性题材诗歌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和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女性题材诗歌中出现了不少具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特征的作品,如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中对“玉楼春夜”中“玉楼”这一意象进行了丰富和创造:

后主命歌妓吹笙以引之:“玉楼春夜”四字,即为吴语“玉楼”一词之意也。

第二,诗歌中所描写的女性形象不再是刻板单一、毫无生气、性格特征不明显、缺乏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的女子形象。女性形象开始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鲜明个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诗歌创作中不再采用“女为悦己者容”等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女性题材诗歌创作已经开始摆脱对男性文学创作风格的模仿和借鉴,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法。

第四,女性题材诗歌在写作形式上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与诗歌创作不同的是,女性题材诗歌往往采用对话体、独白体等形式来表现作者对生活及人生情感体验和人生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女性题材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也有了较大突破。例如杜甫在《丽人行》中对“杨国忠、高力士之流”以男性自居、无视女性尊严、荒淫无耻等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再如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路漫漫其修远兮”等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政治生活的不满等。

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的时代流变

中国古代诗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中女性题材诗歌也不例外。虽然女性题材诗歌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却有其内在的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题材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从先秦至汉初,再到汉魏六朝,最后到唐代。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并不能绝对地说明各个时期女性题材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在先秦时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女性”这一概念,但从《诗经》《楚辞》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诗人对女性形象的关注。“女子”与“妇人”是被作为同义词使用的。当时作品中所提到的妇女大多是指年轻姑娘或少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诗歌中所出现的妇女形象多是青春少女。此外,在先秦时期,也有一些描写女子生活状态的诗歌作品。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题材诗歌在数量上有了显著增加。这一时期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诗题中出现“女”字;二是用女性来指代女性。比如“红袖添香夜读书”、“春风拂槛露华浓”、“愿作双飞燕,长向君王怀”等都是用女性来指代女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盛行着“清谈”和“清玩”之风。所谓“清谈”就是指一些文人雅士以谈论学问、经史为主题进行的一种清谈活动

在这种风气下出现了大量有关女性题材的诗歌作品。另外,由于战乱频繁,女性也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的专题研究

唐代以前,女性题材诗歌的创作是以男性诗人的眼光来观察、审视和表现女性的,她们在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女性的同情与尊重,她们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看法和主张。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唐代以前的女性题材诗歌创作还未形成较明确、系统的女性意识。研究唐代以前的女性题材诗歌,就必须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陈引驰先生对唐前女性题材诗歌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对唐前女性题材诗歌进行总体梳理和概括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唐前女性题材诗歌中所体现出的作者对男性中心主义倾向和男权中心意识等问题。

他认为:“这些作品虽然是一些零星分布于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学体裁之中的作品,但其中却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或被忽视了的问题——男女不平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为,在唐前诗歌中出现了一些专门表现女性意识和女性形象的作品,这些作品数量并不多,但却是诗人对社会现实关注和思考的具体体现。同时,陈引驰先生对唐前女性题材诗歌创作所具有的鲜明特点进行了总结:“唐代以前女性题材诗歌创作在内容上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以男性作家的眼光来审视、审视和表现女性,而且往往是以男性中心主义为主导的眼光来审视和表现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对女性的同情与尊重,但这种同情与尊重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来的;

三是表现了强烈的男性中心主义意识。”

陈引驰先生对唐前女性题材诗歌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他从“女性题材诗歌”这个角度切入,将唐前女性题材诗歌划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汉代女史、女诗人、《古诗十九首》《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和“乐府诗”,以及隋唐时期的《乐府诗集》和《全唐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前女性题材诗歌主要反映了作者对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看法和主张。但是,唐前女性题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是复杂的,唐前女性题材诗歌不仅有歌颂爱情之作,也有揭露社会现实、批判黑暗现实之作;

既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也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悲叹;既有对女性命运和遭遇的同情,也有对女性命运和遭遇的思考;既有对女性美好心灵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倾向和男权中心意识等问题的表现。

女性题材诗歌的托喻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历来有托喻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诗歌以言志为基本特征,托喻传统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托喻是指诗人将事物或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或某一事物相联系,以达到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的目的。托喻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此后经过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创作方法。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托喻既可以用来形容女性,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事物或现象。比如在《诗经》中就有许多以女性为题材的诗歌,如《硕鼠》《蟋蟀》《小雅·斯干》等都是用来比喻女性的。此外,托喻还被用于描写其他事物或现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托喻手法运用得最为广泛的要数诗经和乐府诗。其中,诗经中大量出现的以女性为题材的诗歌就是在西周时期产生的,而乐府诗中大量出现的以女性为题材的诗歌则在东周时期产生。

由于中国古代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其诗歌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以女性为题材的意象或形象。这些诗歌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这些诗歌具有托喻传统。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往往将其自身所具有的某种情感和经历赋予女性以象征意义。

笔者观点

中国女性题材诗歌虽然是在唐代以后才逐渐成熟,但就整体发展而言,却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趋势。这些诗歌的作者从数量上看,主要是诗人和诗人的家属、亲属。诗人多为男性,其中以贵族、官僚等上层阶级居多;

诗人的创作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有的是抒发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人生理想,有的是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但不管是哪种目的,其创作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真实感受。这些诗歌表现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内涵。

其中有很多诗歌都具有明显的性别色彩。如描写女性美、表达女性爱情和追求婚姻幸福等内容。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群体,她们和男性一样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理想追求和审美趣味。

同时,由于唐代以前中国社会还处在一个相对封闭、落后、保守、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性题材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是对女性生活状况及精神世界等方面的描写和反映。

参考文献

1、《周易评注》,唐明邦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2、《诗经集注》,朱熹撰 ,上海大连图书供应社,1934年。

3、《读诗略记》,朱朝瑛撰,《四库全书 》经部,诗类。

4、《仪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论语集注》,朱熹集注 ,山东齐鲁书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