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美国航空公司创造了1600亿美元,其飞机票价平均178美元,每次飞行只能从每位乘客身上赚到37美分;而当年的谷歌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的价值,却从中获利21%——利润率是航空业的100多倍。多家航空公司之间存在竞争,但谷歌只有一家,没有竞争对手。

经济学家用两个简单模型解释了这两种现象:一是完全竞争,二是垄断。

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市场在供求相当时达到平衡,每家公司都卖同质化的产品,利润极低,从长远来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

与完全竞争相反的是垄断。

竞争性公司的产品由市场定价,而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所以可以自己定价,没有了竞争,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本书里所指的“垄断企业”指的仅仅是一种企业,它供给消费者的产品是其他企业无法供给的。如果你想创造并获得持久的价值,不要只是跟风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垄断利润。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脱逃竞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商业中的完全竞争和垄断分别指的是什么?

01

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越来越少

竞争无处不在。

从出生以来,我们就生活在了一个以竞争为主导的社会体系里,尤其以教育最甚。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和同学们的竞赛,每一次的周测验、月考、中考、期末考、升级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乃至考公、考研、读博,我们拼尽全力,对方也毫不示弱,各个暗自较劲,成绩是我们努力的根本目的,分数是我们付出多少的有效证明,证书是对我们努力的荣耀褒奖,老师在看着我们,家长也在看着我们,甚至学校以外的人也都在看着我们。

成绩好的学生抬头挺胸,成绩差的学生低人一等,成绩面前,天赋和爱好又算得了什么?

殊不知,我们都是这场惨烈竞争下的牺牲品,我们最后能得到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我们无法确定,但能确定的是,我们失去的却有很多很多。走出校园之后,我们再也找不到了当年种在幼小心灵里的梦想,成为了一个墨守成规的成熟的人。

彼得·蒂尔的一个朋友曾在他八年级的纪念册上这样预测:四年后彼得·蒂尔会成为斯坦福大学的二年级学生。

按部就班地上完了大学,彼得·蒂尔考入了斯坦福法学院。每个法学院学生都目标明确——得到最高分。因为每年只有十几个学生能从数以万计的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最高法院的书记员。

在联邦上诉法院工作了一年后,彼得·蒂尔终于得到了书记员的面试资格,面试官是肯尼迪和斯卡利亚法官。面试进行得很顺利,胜利在望。彼得·蒂尔想,要是他能当上书记员该多好,这一辈子就不用愁了。

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他失败了。那段时间,彼得·蒂尔备受打击,意志消沉。

2004年,创立了PayPal公司并将之卖掉之后,彼得·蒂尔偶然碰到了以前法学院的老朋友。他们有将近10年没见了。对方开口第一句话便是:“彼得,你是不是很庆幸自己当年没有竞争上书记员?”

从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如果当年彼得·蒂尔竞选上了书记员,可能他这一辈子就只能在最高法院里当一名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了,哪里还有后来创业的辉煌经历?

竞争可以产生优胜者,但未必所有优胜者的道路都会得偿所愿,那些在竞争中失败的人,也并非没有重获机会的可能。

还是那句话,接受并热爱当下所发生的一切。

02

商业世界里“战争与和平”的生存哲学

1.竞争是一场高成本的买卖

马克思说,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差异越大,冲突就越大。

莎士比亚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所有的斗争者都或多或少有些相似。也就是说,斗争者是因为彼此过于相似才进行斗争。

在商界,莎士比亚的理论更为高明。

微软和谷歌的竞争便是如此,两家公司时刻关注着彼此的发展动态,微软的Windows系统遇上了谷歌的Chrome OS,必应遇上了谷歌搜索,Explorer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针锋相对,Office办公软件和Docs办公软件争得不可开交,微软的Surface平板电脑和谷歌的Nexus平板电脑较劲。

而两家公司的直接竞争结果便是:苹果公司冒了出来并且迅速崛起。

2013年,苹果的市值是5000亿美元;微软和谷歌 加起来是4670亿美元。而仅在3年前,微软和谷歌还都比苹果有价值得多。

事实证明,过分的重视竞争对手,反而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的产品研发上,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只想着跟对手较劲。

2.竞争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

2010年10月,一家名叫Square的初创公司图慈湖了一款白色方形、提及很小的移动信用卡读卡器,可以使人们用iPhone刷卡,读取信用卡信息。随后,模仿着层出不穷,半月形、圆柱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读卡器相继诞生。所有的后来者均是盲目跟风,仅在外观形状上与其他读卡器进行区别,而无半点技术性的创新与发展。

3.竞争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

90年代,出现了网上宠物商店热潮。一大批公司、网站相继加入竞争当中,每家公司为了打败对手都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代价,然而,问题是没有人考虑这场战役值不值得打。最终,Pets.com在网络风超结束后破产,3亿美金的投资也随之烟消云散。

4.除了给人幻觉以外,竞争还让人分心。

甲骨文公司的创办人拉里·埃里森层和西贝尔系统公司的创办者汤姆·西贝尔有过非常激烈的竞争和冲突,他们互相拆台,彼此抹黑对方,甚至公开到对方公司挖人,但这样无聊的斗争可以说是毫无意义,仅仅是为了斗争而斗争,没有给公司带来任何层面的提升和发展。

5.如果你不能把对手打败,那就和对手联合。

1998年,彼得·蒂尔和马斯克·列夫琴合伙创办了Confinity公司,当他们在1999年发布PayPal的产品时,埃隆·马斯克的X.com公司就紧跟脚步,发布了极为相似的产品。双方进入了全面竞争。

2000年2月,飞速膨胀的科技泡沫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了埃隆·马斯克和彼得·蒂尔对彼此的恐惧,双方还没有决出高低,就已经被金融冲突冲垮了。最终,双方在一个相距两家企业同距离的咖啡店见了一面——然后成立了一个股权比例为50:50的合并公司。

最终,双方作为一个整体,安全熬过了网络泡沫,并建立起了一个成功的事业。

03

垄断企业一般有哪些特征?

每家垄断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品牌优势。

1.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室一家公司最实质性的优势,它是你的产品很难或者不能被别的公司复制。尤其是对于科技公司而言,专利技术可以成为公司长期发展的护城河。

一般而言,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必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

要做出10倍改进,最明确的方法就是创造全新的事物,比如你找到了秃顶的治疗方法。

或者你可以彻底改进一种已经存在的事物:如果你能做到10倍好,你就可以避开竞争。比如,亚马逊提供的书至少是其他书店的10倍。

你也能通过出众的综合设计做出10倍的改进。比如苹果的iPad,在所有方面做到了大幅改进,让平板电脑从不好用变成了很有用。

2.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使一项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变得更加有用。比如,你所有的朋友都用Facebook,那么你注册一个Facebook账号就会有意义。如果你注册了一个周围没什么人使用的社交软件账号,那就不具备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作用很大,但是除非你的产品在网络群组规模尚小时对初期用户已经具有价值,否则无法收到网络效应。比如Facebook的最初使用者只是一群哈佛学生。

3.规模经济

垄断企业越大越强,开发一项产品的固定成本就需要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许多企业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也只获得了有限利益,服务性企业很难做成垄断企业。一个好的初创企业在刚开始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之后的大规模发展潜能。

4.品牌优势

一家公司最显而易见的垄断是对自己品牌的垄断,因此打造一个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当今最强势的科技品牌是苹果。如果先从品牌而不是靠实力来经营,也有很大隐患,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发展。

04

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是什么?

品牌、规模、网络效应和科技的组合可以打造一家垄断公司,但是想要公司运行起来,还需要仔细选择市场,谨慎扩大范围。

1.占领市场

每个初创公司刚开始时都很小,每个垄断企业都在自己的市场内占主导地位,因此,每个初创公司都应该在非常小的市场内起步。宁可过小也不能打,理由很简单:在一个小市场里占主导地位比在打市场里要容易得多。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任何大的市场都是错误选择,而且已经有其他竞争者存在的市场更糟糕。

2.扩大规模

一旦你成功创造了或者主导了一个利基市场,就要攻城掠寨,逐步打入到稍大一些的相关市场。比如亚马逊从卖书扩展到其他垂直市场,并且从和图书最相近的光盘、影像和软件市场开始,逐步增加品类,直到成为世界级的“综合商店”。企业家往往低估了循序渐进发展市场的意义,其实市场需要有纪律地逐步扩大。最成功的公司会现在一个特定的利基市场里占据主导,然后扩展到相近市场,它们的创业故事类似,都是由核心事业逐步向外扩展。

3.破坏性创新

“破坏”是指一家公司可以用科技创新地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逐步对产品做出改进,最终取代现存公司用旧科技生产的优质产品。但是,“破坏”最近已经被曲解成了形容因所谓新事物、新趋势而沾沾自喜的流行词,它以内在的竞争性扭曲了企业家的自我认识,初创公司痴迷于这种“破坏”,这意味着它们是透过就企业的眼光看待自身的。但如果你真想创造新的事物,那么就去创造,创新的行为远比旧产业不喜欢你的创新来得重要。

“破坏”还会吸引注意力,破坏者到处找麻烦,最终会惹上麻烦。所以,如果你准备扩张到相邻市场,不要“破坏”,要尽可能地躲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