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到2023年,每年都会举行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回国仪式。

在最近的一次英雄回家旅途中,当护送车队行经沈阳某高架桥下方,当地交警部门特地将高架上行驶的车辆拦停,为英烈们献上足够的“排面”。

事后网络舆论都对沈阳的细心点赞,全国人民态度出奇的一致,给志愿军战士的尊重和敬意无论怎样都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40万赴朝志愿军,19万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场,而真正能够魂归故里,安睡在烈士陵园的目前却只有不到1000人。

特别令人遗憾的是,那个被毛主席点名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抢回来的701号遗体,至今依然下落不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仕均,1916年生,四川苍溪人。1932年,红四方面军解放苍溪,16岁的邓仕均以儿童团成员身份,瞒着父母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小战士。

别看邓仕均岁数小,川娃子身上混不吝的气质深深刻在他血脉里,虽然他刚入伍只是一个勤杂兵,却经常能在战场上陷阵杀敌。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一枚流弹击穿脸颊,满脸是血,仍不下火线带伤攻城,直到失血休克,才被战友紧急送回大本营治疗,这才侥幸捡回一条命。

1935年,因为品德过硬,作战勇猛,19岁的邓仕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跟着大部队开始长征,向甘陕苏区转移。

过得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一路爬雪山过草地,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时时刻刻都有战士掉队,或饿死或冻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轻装上阵,邓仕均出发前随身就带了十几斤干粮,从最早1天一顿到后来的3天一顿,没坚持多久就弹尽粮绝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把腰间的牛皮带放火里烤软,然后强忍着呕吐吞下去。长期超负荷行军外加营养不良,整个人皮包骨头,全靠过人的意志力硬撑才没有倒下。

苍天不负苦心人,凭借强大的毅力,邓仕均和少数战士总算走出了草地,并于1935年9月17日击败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攻破腊子口,顺利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甘陕的重要节点,为长征胜利立下头功。

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邓仕均所在的红军主力被改编为第八路军,奔赴山西大同,开创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重创了日军的气焰。

此后,邓仕均留在晋察冀军区,加入“老五团”做了一名排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扫荡,在南坡村一带与邓仕均所在的一连形成对峙之势。

日军屯兵于山上,居高临下,我军处于山下不利位置,如果正面交战,敌人将会形成立体攻势,我方将难以抵挡。

连长本意是绕行25公里,从地势平坦处发起总攻,而邓仕均却大胆提出攀岩的方案,想趁夜色敌人视线不佳,出奇兵偷袭敌军后方。

连长听后认为邓仕均这一招虽然凶险,但考虑到敌我强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跟老天爷赌一赌,万一能成功,必然能让日军后方阵脚大乱,这仗还有的打。

邓仕均领命后,迅速组建了一支攀岩敢死队,在第二天拂晓时分攀上悬崖峭壁,如神兵天降出现在敌军防御最薄弱的地方,很多日本兵在梦中就领了盒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日军赶忙抽调兵力应对邓仕均等人的时候,连长率领大部队又从正面扑杀过来,瞬间消灭了300多人,如此诡异的进攻方式打的敌人找不到北,哪里还敢再战,丢盔卸甲四散而逃,南坡村安全了。

1940年,八路军百团大战进攻娘子关,目标是切断日本运兵的正太铁路。邓仕均所在的一连面对装备精良,人数两倍于己的日军,毫无惧意,坚守阵地没有后退半步。

眼见战士们一个又一个的倒下,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邓仕均下令全员退守磨河滩村,下令靠掩体躲避敌人炮火,尽可能保留有生力量,把敌人钉死在原地。

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共打退了日军10次强攻,毙敌200余人,当然我方的战损更大。眼看作战目标已经完成,再打下去不免全军覆没,邓仕均趁夜色带领连队仅存的17人突围返回大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论功行赏,一连被评为“血战磨河滩英雄连”,邓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也正是从这时起,毛主席表达了自己对邓仕均的喜爱和欣赏。

我们的英雄自然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其后数年,日军不断发起对晋察冀的扫荡,只要见到一连的人就跟疯狗一样扑上来,都想把邓仕均的项上人头取下,向天皇邀功领赏。

1943年,日军发起的两次扫荡中,邓仕均所部又被切割包围。

邓仕均这时候患上了疟疾正在战地医院疗养,他不愿拖累战友,于是一个人跑到山里躲了起来。日军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出多股小部队上山搜寻,要生擒邓仕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生死一线的危急时刻,可爱的人民向人民子弟兵伸出了援助之手,当地妇救会会长戎冠秀发现邓仕均后,将他混进了逃难村民的队伍,抄小路离开了敌人的包围圈。

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劳模大会上,戎冠秀和邓仕均久别重逢,相拥而泣,都称对方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会后他们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时至今日,邓仕均和戎冠秀军民一家亲的雕像还伫立在武警指挥学院卫士广场上,激励一代代军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按照原先的计划,邓仕均本来是要去波兰参加世界英模大会的,但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个活动就被取消了。

1950年10月,邓仕均接到了赴朝作战的命令,担任第187师第559团团长。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抗美援朝时期我国的基建有多落后,军备有多糟糕,特别是空军几乎是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制空权,刚进朝鲜的邓仕均就遇到了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敌机总是在天空盘旋,不是机关枪扫射就是丢炸弹,邓乘坐的汽车不敢走大路,只能往崎岖难行的小路上拐。

由于不熟悉道路,开车的司机过一个急弯的时候没留神,一把方向大了,汽车翻下山沟,当场就摔死了两人。邓仕均和他的警卫陈明月也被摔成重伤,仗还没打就丢了半条命。

35岁的邓仕均也不年轻了,何况团长的职责也不允许他任性,只好暂时离开部队在后方疗养。

说是后方其实也不安全,美军的飞行员眼神都毒的很,一个不留神就要吃枪子,于是邓仕均只能在大山里东躲西藏,渴了就抓几把雪塞进嘴里,饿了就吃点冻的比石头还硬的土豆子,伤恢复的很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如此,邓仕均还是通过电台时刻关注团队的情况,得知前方战事胶着,他急火攻心,几天几夜都睡不了觉。

中央军委得知情况后,想让他安心养病,准备提拔他做一八九师副师长,调回后方。

邓仕均一口回绝,他说不想当大官,就想跟着弟兄们一起冲锋陷阵,这才是他参军的初衷。

他不顾身上的伤,带着陈明月回到了大部队,亲自率领五五九团进行迂回穿插作战,辅助东线主力部队的进攻。

1951年5月19日,邓仕均团遭遇美军一个加强团,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激战一天一夜,击退美军多次进攻。

接到避开正面敌人进行纵向穿插命令的时候,邓仕均带着一营二营冲在队伍最前方,此时的他完全不像一个坐镇指挥的团长,更像他参军最初新兵蛋子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夜,在洪川江北岸,邓仕均带领战友们以血肉之躯阻挡美军坦克、飞机、大炮的立体攻势,击退6波进攻,毙敌200多人,而五五九团则死伤过半,2个营长牺牲。

1951年5月20日,邓仕均率部撤退,敌人在后方继续穷追猛打,战士们一个又一个倒下。在经过一个下闸路口的时候,邓仕均突然被一枚炮弹的碎片划破大腿动脉,鲜血登时喷射而出。

邓团长瘫倒在地,身体无法挪动半分,旁边的警卫员陈明月赶紧俯身按压住伤口,就在他准备掏急救包的时候,又一枚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响,一枚弹片不偏不倚扎进邓仕均的头颅……

眼见邓团长已经失去生命迹象,陈明月不敢耽搁,随大部队撤回。回到团部驻地后,陈明月向刘波政委报告了团长牺牲的经过。

刘波仰天长叹,双目含泪,他下令陈明月带两个人去战场上抬回邓仕均(代号701)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明月等人来到邓团长牺牲的地方,找到了遗体,用门板当担架抬到了洪川江边。洪川江上的桥已经被美军炸毁,江中水流湍急,三人尝试了几次均无法抬着门板渡江。

这时美军的坦克飞机已然接近,再拖下去也不是办法。最终陈明月决定将邓团长的遗体就地掩埋,并在旁边的一棵小树上做了标记。

陈明月三人刚回到团部,就遇到了一脸怒容的师长徐信,徐信指着陈明月的鼻子骂道:“你是邓团长的警卫员,团长死了,尸体没回来,你还有脸回来?”

陈明月虽说一肚子委屈,但一时也无从说起,只能低头不语。

徐信让陈明月转过身去,望向邓仕均的葬身之处,他缓缓将手伸向腰间的手枪,准备按军法送陈明月上路。

恰在此时,徐信看到了陈明月背后的望远镜。这是邓团长的随身之物,望远镜的两个镜片已经全部被炸碎了,正是这个宝贝护住了陈明月的要害,才不至于跟他一起阵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信仰天长叹一声,将手枪收了起来。他想,既然是邓团长在天之灵保佑陈明月不死,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自己不能当这个恶人。

徐信对陈明月说:“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我拨你200人,去把邓团长的尸体给我安全带回来,能不能做到?”

陈明月擦了擦泪水,信誓旦旦地说:“报告师长,不需要200人,给我30个人就够。”

徐信点了30精兵给陈明月,并让全连火炮掩护。

渡江后,陈明月等人爬上附近一处山坡观察。这时敌兵正在打扫战场,灯火通明,坦克来往穿行,实在没有挖出遗体的机会。

本以为敌军能很快散去,可是等了2个小时,美军一点撤离的意思都没有,陈明月只好联系师长定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信也很为难,他之所以这么快赶到现场,就是因为毛主席发了话,说这是他最爱的兵,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回701号的遗体。

面对现场这般棘手的情况,徐信不敢自作主张,只能报告主席。毛主席听说情况后做出抉择,虽然邓仕均很重要,但是陈明月等人的性命也不可以白白牺牲,于是他让徐信先把那些人撤回来,日后再找机会夺回尸体。

只可惜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因为部队的大范围调动,志愿军大部离开此地,夺回尸体之事不了了之。多年后,邓仕均的埋骨之地早已沧海桑田,无法精准定位了,这个让毛主席心心念念的701号遗体,不知何时才能魂归故里。

刚刚奔赴朝鲜战场的时候,邓仕均曾经给妻子写了一封信:

秀珍:

我来到朝鲜了,这边要艰苦得多,我很想念你和其平(大儿子)菊平(小女儿)。

女儿半岁我都没见过,不知道奶够不够吃。

我如果牺牲了,你一定不要难过,把咱们的孩子养大成人,让其平参军,跟我一样拿起钢枪保家卫国,菊平可以在军队当军医,救治伤员。

当然了,我希望他们这代人不用再打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到邓仕均牺牲的消息后,宛秀珍曾赴朝鲜寻找丈夫遗骨,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两人的大儿子邓其平遵循父亲遗志,16岁参军入伍,从排长、连长一路成长为跟父亲一样的团长,1987年转业。

2014年3月28日,第一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65岁的邓其平抱着父亲遗像站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前,如同小孩子一样大声呼喊:“我要爸爸!”现场群众无不动容,只是这个简单朴素的愿望,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仕均用他的英雄事迹印证了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