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赋能文化旅游,“出圈”更“出彩”。6月5日,2024年南山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举行,展现了南山区文化馆以“非遗三在”为抓手,探索出不同方向、多层次的实施路径,传承发展非遗文化,解决非遗传承人生存问题,让非遗文化融入居民生活,非遗系统性保护花繁果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8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举办了本次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形式展现南山非遗守正创新,第六批区级非遗授牌

本次活动包含了现场展演、非遗摊位体验、建筑文物与非遗技艺结合等,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实景+多媒体互动”的立体展示形式,呈现南山区非遗守正创新、继古开今的时代风貌。

在南园村吴氏宗祠,举行了三项南山非遗体验,包括古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志强现场演奏古琴,捏面人代表性传承人张民忠带领大家捏面人,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吴梦凡带领大家剪出传统花样剪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对南山区第六批区级代表性非遗项目颁发牌匾,分别是:康粹理筋正骨、咏春拳(梁赞系)、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内画、古琴制作技艺、纸胎漆器、漆器髹饰技艺、锔瓷。

在南山区文化馆的带领下,非遗项目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让更多人发现非遗之美,也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良好的沃土,让非遗更好的枝繁叶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军同志、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许静红同志为代表性传承人颁发牌匾。

非遗展演热闹非凡,非遗体验赞不绝口

南山醒狮舞、南水客家山歌、京剧《三岔口》、咏春拳(梁赞系)、佾舞、醒狮梅花桩……现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的展演,让现场观众掌声雷动,喝彩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舞台周围,有内画、纸胎漆器、锔瓷、漆器髹饰技艺、白氏传统药香制作、剪影等非遗技艺供大家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还邀请南山非遗康粹理筋正骨与李氏一指禅诊疗术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大家义诊,不少市民体验过后,赞不绝口,认为非遗技艺确实值得发扬光大,可以缓解身体的疲劳,非常舒适。

南山创新“非遗三在”,非遗传承“出圈”更“出彩”

作为全国的经济大区与科技强区,南山不仅经济发展迅猛,非遗传承也创新不断。为推动非遗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南山区创新提出深入实施“非遗三在”:全面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打造多个“非遗在社区”创新实践案例;“非遗在学校”推进馆校共建,在学校打造“非遗传习基地”;“非遗在企业”创新探索非遗+企业合作模式,让更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惠及社会大众,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南山区拥有非遗项目32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7项,区级非遗项目23项,涵盖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医药、传统音乐、民俗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7大类别。近三年来共计开展非遗主题活动689场,培训364课时。在南头古城的4个非遗项目2023年度营业额达500万;潮州工夫茶项目结合传统文化和当代设计创新研发“传家壶”等产品,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2023年产品营业额达40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南山将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赋能文旅新业态、“点燃”消费新动能,更好地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为南山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