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理想和现实交错间,《IT时报》度过了我们的20年。
1000期报纸,是我们为中国信息时代发展编撰的一部编年史,亦是一卷由并肩作战的同事共同编织的温情篇章。
那些熟悉的名字跃然纸上,他们的笔触、他们的情怀,穿越岁月的尘埃,依然生动鲜活。他们用文字记录历史,用热情点燃理想,用坚持诠释责任。
20年前邮箱个性签名:发现 挖掘 传播 影响
作者/IT时报记者林斐
编辑/ 郝俊慧
20年前,记得来《IT时报》没多久,我在自己电子邮箱的签名栏中加上了“发现 挖掘 传播 影响”,那是我对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期许。我的第一篇调查稿件《谁是下一个托普》,正是试图将这八个字付诸实践的开始。
托普这家发源于成都的企业,当时拥有150多家子公司,号称百亿商业帝国,甚至对外宣布1000万美元赞助了申花队,以至于申花足球队亦一度冠其名曰“上海申花托普队”。不过2004年托普颓势已显现,恰如当年申花队在联赛中的表现。
在托普创始人宋如华远避美国之后,2004年3月,春意初绽,我前往惠南镇探寻托普系在上海的大本营——托普学院和“东部软件园”。彼时,南汇区尚未融入浦东新区的怀抱,地铁的便捷尚未触及这片土地,我乘坐远郊公交,历经两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
校园里,景观河的柳树已抽出新芽,我花了一下午时间,在校园与软件园,一边打听寻找线索,一边用纸笔、相机记录着所见所得。幸运的是,从热心教职工和学生的口中得知,学院的教学工作一切正常,学生们未受影响,这让我心里有一丝安慰。而一墙之隔的东部软件园却是一派萧索,三幢大楼中两幢大门都已经上了锁,仅存一幢尚有人在办公,昔日繁华已成过眼云烟。
宋如华的故事,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那个时代商业环境的缩影。通过这样的记录,我和同事们学会了不为浮华所惑,面对商界风云人物,我们保持理性审视,不会仰视,而是审慎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新闻传播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的兴起让信息传播变得快速多彩。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在同事、同行的交流中,我们大多有一个共识,公众获得信息的习惯变了,但对优质内容的渴望没有变,新闻的本质依然是追求真实、传递真相、启发思考。
传播方式改变,我们也随之改变,在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以更精妙的触觉感知时代的律动,用多样化的语言,讲述那些不应被遗忘的故事。《IT时报》的每一步成长,都是我们对价值与影响力的不懈追求。
步入中年,我或许少了些锋芒,但报社里的年轻一代已经接过了接力棒,他们带着朝气与锐气,继续在新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至于宋如华,终因挪用资金的罪名,铁窗九载,后因表现积极获释。而今,他回到老家浙江,在“大健康”领域继续经营。托普系中,仍然有几家企业还在经营,宋如华还在股东名单中。“托普学院”早已更名为“上海兴伟学院”,现在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与托普系再也没有任何关系。
而东部软件园的经营主体“上海东部软件园有限公司”已注销多年,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排版/ 季嘉颖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