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7日,2024高考就要拉开大幕。 万千学子又将迎来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和考验。

每年的高考,都会让人思绪纷飞,把我们拉回到那些曾经的高考时光。

翻开历史,也正是通过高考,一批后来成为中国商业翘楚的企业家们进入大学。在那里,他们学习新知、沉潜、思辨,最终形成独立的自我,世界观与价值观更成熟、先进。多年后,这些经历在他们的生命中开始结出硕果,酝酿出宏伟的商业蓝图。

大学也是普通孩子改变命运的最佳机会。任正非、张近东、俞敏洪、雷军……他们出生平凡,但在大学他们找到了更多可能,发掘出个人的力量,形成了追求卓越的人生信仰。

阅读这些企业家的故事,很难不会为这些人当年的热血感动,那些声音穿越历史,仍然嘹亮地提醒我们,“上大学仍是普通孩子改变命运的最佳捷径”“趁年轻要多学点知识,总有一天会用得上”。

对于高考,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难忘记忆,企业家们也不例外。今天的“CSR盘点”栏目,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任正非、李东生、雷军等人都有那些鲜为人知的高考往事,同时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如愿以偿,金榜题名。

任正非

饥肠辘辘下的艰苦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正非1944年出生于贵州安顺山区,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是当地名胜。

任正非能够参加高考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家境贫寒和时运不济,任正非在高中3年里甚至一度靠吃米糠度日,他高中最大的梦想竟然是吃上一顿白面馒头。

50年代末,正值中国饥荒最严重的时期,任正非在家中复习准备高考,饿得受不了就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母亲心疼他,早上经常塞给他一块小小的玉米饼,让他安心复习,“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

回想起从父母与弟妹口中抠出来的小小玉米饼,他感慨:“我无以报答他们。”

直到高中毕业任正非都没有穿过衬衣,上大学时母亲一次送他两件,他直想掉泪,因为弟妹们会更艰难。

当时家里两三口人合用一床被盖,破旧的被单下铺着稻草,上大学任正非得单独拿走一条,可布票、棉花票还实行管制,没有被单,母亲只好捡毕业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缝补洗净,这条被单任正非用了五年。

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的大伯和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曾是一所学校教书的同事,王志纲在《“盗火者”任正非》一文中提到过任正非求学时,两度参加高考的往事:

1962年,任正非考上了贵州大学物理系,但读了半年就退学回家重考,彼时的任正非心高气傲,非清华不上。第二次高考任正非成绩相当不错,但退学重考对录取还是有影响,故未能如愿,而且此时的政治风气已经逐渐在发生变化,这可能是任正非的最后机会,所以他只能选择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给排水专业。

1967年,按学制,任正非应该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毕业,但直到第二年6月,67届大学毕业生才开始分配,刚刚成立两年的基建工程兵继续技术人才,任正非因刻苦好学脱颖而出,顺利穿上军装。

参军不久他就随部队加入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工程,这是为建设战略大后方的军用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进行三线备战的重点工程之一,地点就在老家贵州安顺。

虽然贵州安顺是任正非人生早期最重要的发祥地,但每次离开和归来,他都能发生蜕变。其中最重要的人生跃迁,无疑是高考上大学。

李东生

趁年轻要多学知识,总有一天用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废除高考制度,这一中断就整整十年,一代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直到1977年8月4日至8日,正式决定恢复高考。

消息传到广东惠阳马安农场,下乡知青李东生刚过完20岁生日。三年的下乡生活磨练了他的耐心和韧性,尽管每日手不释卷,但他从未奢望有朝一日能上大学,因为出身不好,他说:“没有想过会有考大学的机会,因为当时上大学,只能是推荐。”

对于得知恢复高考喜讯的情景,李东生永生难忘。但这年的冬天也冷得出奇,李东生所在农场的知青被调去参加挖水库的大会战,他回忆说:“外面在刮大风,在工地上住着一个茅棚,茅棚里面就刮小风。

茅棚没有电,就点一个煤油灯,在那里看书,为了让煤油灯亮一点,我们用纸卷一个筒,罩在煤油灯上面,火苗可以大一些,亮一些。这样看书,很艰苦。而此时距离高考仅两个月,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农场规定所有人不许请假复习,李东生只得晚上点煤油灯学习,周末骑自行车到城里找高中老师辅导。

1977年12月10日,全国570多万来自工厂、部队、农村的青年人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奔赴考场。第二年春天,27.3万年轻人步入生机勃勃的大学校园。李东生榜上有名,他以物理、化学考分惠阳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华南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录取,也是当年全农场50多名知青中惟一考上大学的人。

回首这段经历时,李东生感慨说:“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我是受益者。”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李东生于1978年春天成为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的一员,“50177”是无线电专业的代号,两个班一共80名学生,年纪最大的40岁,最小的18岁。

后来威震中国家电行业的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康佳集团掌门人陈伟荣以及TCL董事长李东生三人均出自同一个班,绝无仅有。鼎盛之时,三家公司的彩电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故而被业界称为“华工三剑客”。

张近东

尽快地养活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宁创始人张近东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努力学习考入大学。

1980年9月,张近东以优异成绩被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师范院校毕业生会优先分配工作,成为有稳定收入、受人敬仰的教师,张近东回忆说:“能够尽快的养活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

张近东是个低调稳重的人,他上大学的经历很少被公开报道,有媒体寥寥几笔交代说:“四年大学生活将张近东打造成出口成章、吟风诵月的年轻才俊。”

作为中文系学生,出口成章合乎情理,但张近东的演讲才华并不比其他企业家突出,不过他对文字要求严格却是事实。据同事讲:张近东对文字很较真,平时工作中提交的文档中如果有一个错别字,他也会挑出来。苏宁集团的歌词,就是他逐字逐句、多次修改之后敲定的。

了解张近东的人都说,在他身上有着矛盾性格的巧妙组合:既心细如丝,又豪爽不羁;既勇猛刚烈,又温情感人。

1984年,张近东大学毕业。这一年,第一批下海经商的热潮席卷全国。

依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张近东这批毕业生将会被安排到学校当老师。这是同学们梦寐以求而又认为理所当然的职业,但是张近东并不这么想,少年时代的致富梦想一直鼓励他重新选择道路。

按规定应该被分配到教育系统,但张近东主动要求进入企业工作。因为他心里明白,经商的热潮让他不再甘于做一个朝九晚五的老师,他想尽可能离时代的浪潮靠近一些。

而正是这种选择,也便有了后来的苏宁。

俞敏洪

韧性生长,逆流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俞敏洪经过三次高考才考上大学。1978年,俞敏洪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名落孙山;第二年,他再次参加高考,英语考了55分,再度落榜。

两度高考失利对俞敏洪打击很大,同村跟他一样两次高考失败的一个同学已经决定在家务农了,想到未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对父母说:“我想再考一次。”这一次,俞敏洪考上了北京大学。

持之以恒、坚定执着的俞敏洪终于实现理想,这还得感谢英语老师的鼓励。

“任何年代,只要考上大学,就会由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咱农村人最坚定的梦想就是死也要成为城里人。”老师当年的话俞敏洪记忆犹新,“我们班的同学全都参加了高考,没人放弃,即使没有考上大学,将来种地的时候,也会自豪地说曾经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后来我热爱英语,和对这位老师的崇敬密切相关。”

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俞敏洪仰天大笑,然后痛哭流涕,那情景与“范进中举”别无二致。

1980年9月,俞敏洪穿着打了补丁的白衣蓝裤,挑着扁担,背起行囊,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到北大西语系报到。进入燕园,俞敏洪感觉眼睛都不够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么新鲜。

在北大的五年间,俞敏洪过得非常煎熬,屡遭打击。俞敏洪的高考英语成绩其实很不错,进校时被分到A班,可一个月后就被贬进C班,因为他一直学的是“哑巴英语”,听、说能力太差。

除英语之外,俞敏洪其他科目也不理想,俞敏洪回忆说:“那些同学平时看着学习也并不怎么认真,但一到期末考试就能考出好成绩,我每天学习时间都要比他们多两三个小时,但每次期末考试都是在全班倒数几名。”

正因如此,在北大五年间,俞敏洪练就通过观察别人表情和语言判断心理的能力,他自称90%的情况都不会失误,可以通过眼神、表情、言语判断对方在想什么,要干什么。

俞敏洪引以为豪的另一件事是阅读800多本图书,当他日渐发现周围同学读书比他少,发表意见不如自己高明,就开始逐步建立自信心。

求学时期面对挫折也锤炼出了俞敏洪一身的韧性。直到今天,在新东方面临行业重大挑战时,这种韧性仍让他又一次的带领企业在短视频时代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雷军

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雷军从沔阳师范附属学校初中毕业,考入当地最好的沔阳中学(现仙桃中学),这所学校每年为全国高校输送上千名优秀人才。

雷军在中学时非常喜欢下围棋,曾获得学校围棋冠军。他也喜欢文学,经常阅读《小说月报》,对古诗词尤为钟爱,唐后主李煜是他最喜欢的词人。不过他并未玩物丧志,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前几位,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学生。

提起母校,雷军依然充满自豪,他说:“我们仙桃中学也还挺厉害的。6个班考了17个清华、北大,我高二的同桌上了北大,高三的同桌上了清华。”

1987年7月,雷军和那些“天才”同桌一起步入高考考场,成绩超过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线数10分,他却拿着上清华、北大“门票”步入武汉大学,开始四年的大学岁月。

武汉大学坐落于珞珈山下,东湖岸边,春有樱花满园,夏看湖光山色,环境优美。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上,一位留学多年的老教授教导说:“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如何去学习。上研究生的目的,就是学会如何去工作。如果明白了这两条,就永远不会存在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很多DOS方面厉害的程序员为什么没有转到Windows平台上?除了惯性思维,还可能是在学习的突破性方向上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

那年9月,未满18岁的雷军正踌躇满志、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知识。为了能坐到最好的位置,每天7点,晨光初露,雷军就已经到教室占座位去了。

这一年,一本书让雷军找准梦想,他回忆说:“王川给我一本书。两块一一本,《硅谷之火》。从此,乔布斯给了我一个与众不同的梦想。我要追求的东西就是一个世界级的梦想。”那些跌宕起伏的历史岁月,激动人心创业故事,无一不成为一粒火种,彻底点燃了雷军的梦想,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乔帮主”那样创办一家世界一流的企业。

武汉大学是国内最早实施学分制的高校,只要修完一定学分就可以毕业。雷军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虽是速成,但雷军的水平远远超出读四年的同学。

今天雷军的口才业界共知,妙语连珠,但这绝非天生。大二那年,雷军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反病毒专家,湖北省公安厅专门请他去做反病毒讲座。

当时雷军喜欢写文章,也试着投稿,但连续写了30篇却没有一篇发表。他是个有心人,仔细分析每份杂志、报纸的定位及责任编辑的偏好,然后针对性投稿,不久文章就陆续见报。

靠着稿费和奖学金,雷军从大二开始就经济独立了。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年少时光,雷军没有掩饰自己的骄傲:“不是吹的,奖学金都被我拿遍了。”

郭广昌

寒门贵子,读书改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东阳横店是郭广昌的家乡,是个以影视城和木雕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

1967年,郭广昌出生在东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可谓寒门出贵子、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

父亲是石匠、母亲是菜农,郭广昌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在他14岁那年,在采石场劳作的父亲,右手被炸成残疾,只能去当门卫。家里的经济收入大受影响,他的两个姐姐选择了辍学,赚钱养家供弟弟读书。

据郭广昌大姐回忆,她跟妹妹用编草鞋的钱买两斤猪肉炒梅干菜,做一罐梅干菜炒肉,再买六斤米,给弟弟送去,这就是读高中的郭广昌一个月的伙食。

郭广昌常说起少年旧事,他说虽然家里很宠他,可以不用做家务,不用拔猪草、干农活,但是作为儿子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光宗耀祖。尽管家庭贫困,但郭广昌拒绝了父亲要求他考中专早日上班的要求,执意要考高中读大学。他抱着被子和十几斤米,走进了改变他命运的东阳中学。

1985年,郭广昌如愿考上复旦大学,成为当时第一个从东阳横店考入名校的青年才俊。

在选专业的时候,郭广昌竟然选择了读哲学。

为什么偏要读哲学这种普通人眼里“无用”的专业?不但家人对这种虚无缥缈的专业自然是无法理解,甚至郭的老师也说“感到有点可惜,这个学生本可以去清华、上海交大读个工科或理科学位的”。

但郭广昌有自己的鸿鹄之志。

他认为“商业啊这种东西都是很低层次的,怎么能去做一个商人呢?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以要去读哲学”。

那真是段激情燃烧的大学岁月,郭广昌回忆:“在当时的复旦校园里,穿着旧军装,三五成群大谈超越马克思的人之中,就有一个是我,这也是当时的复旦一景。那种青年人特有的热情与执着,现在每每想起,自己都为之感动。这也始终是我真实的个性,这种理想主义也是复星人创业的初衷和底蕴,只是我们现在更懂得用理智和成熟的方式去实现这种理想。”

这种理想主义情怀后来成为他创办复星的初衷和底蕴,那时他更懂得用理智和成熟的方式去实现理想。

看完这些大佬们的高考往事,你都有哪些感悟呢?

尽管高考的确有着改写命运的魔力,但大佬们却用他们的人生透露着一个信息:他们的成功,都是不断奋斗与努力的结果。

对于高考,你都有哪些记忆呢?到留言区告诉我们吧~

编辑|十八

来源:部分引自润商财经

供图:网络,如侵权,请联删

▲2023企业社会责任十大事件|国内部分

▲2023企业社会责任十大事件|国际部分

▲ 2023企业社会责任十大事件|国际部分

▲2023影响CSR的十大政策 | 金蜜蜂编辑推荐榜

▲2023年度十大CSR热词 | 金蜜蜂编辑推荐榜

▲为什么我们仍能笃定如初?|2023年度十大责任金句

▲有趣的新闻万里挑一 | 2023年十大CSR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