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克兰战云密布局势动荡,大战一触即发。在这样牵动人心的局面下,欧美各国纷纷在乌克兰搅动风云,身处其中的乌克兰却不能真正掌握自身命运,只能被动接受命运轮盘的选择。

前两天,面对国内糟糕透顶的现状,以及欧美各国只动嘴不动手隔岸观火的态度,乌克兰外长甚至都为当年犯下的错误而愤怒,不仅摔了杯子,还说“弃核”是一个严重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乌克兰可以说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在已经拥有绝对自保能力的情况下,乌克兰却听任西方大国的忽悠,做出了自废武功的行为,于1994年签署了《布达佩斯备忘录》,主动放弃了核武器,接受美英俄三国所谓的“核保护”。

那么,当初的乌克兰究竟有着怎样的强大核力量,为何又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这柄令人战栗的,且足以自保的“核利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乌克兰独立前后

说乌克兰就离不开俄罗斯,从民族和文化因素来说,乌克兰与俄罗斯是一对堂兄弟,他们都是斯拉夫人,也都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在历史上二者也曾分分合合,联系十分紧密。

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合并到一起,而到了沙皇时期,乌克兰人又主张恢复乌克兰的文化和民族独立,一战时,乌克兰民族主义政府还一度宣布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的经济实力也是仅次于俄罗斯的存在。根据当年的数据,德意志银行曾经依据经济、社会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对苏联的原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各自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而在十二项指标中,乌克兰的综合得分高居第一,高于俄罗斯,也高于波罗的海三国。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绝大部分人都赞同独立,认为独立之后的路更加宽阔。可乌克兰接下来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弃核前的国际环境

独立之后,乌克兰拥有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军事这一块,独立之后的乌克兰拥有大量战略导弹,而这些导弹能够携带1240枚核弹头,另外还有42架战略轰炸机以及数百件战术核武器,因此当时的乌克兰也被成为世界第三大核国家,仅次于美俄两国。

当然,回到当时的场景,乌克兰废除核武器也有国内外的许多因素。独立后的乌克兰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乌克兰经济自给率高,在经济上也算表现不俗,但受限于苏联时期重视重工业、忽视民生轻工业的影响,以及苏联进行产业分类的布局,乌克兰仍有许多需要依赖他国的地方。比如乌克兰的粮食收割机,地铁车厢等在苏联时期全部都是由其他加盟共和国生产制造。

不仅如此,包括货车拖拉机、电车以及棉花、纸张、纺织品等产品都需要由境外大量输入。苏联时期,这都不算什么,可以由苏联政府统一调配和协调,可独立之后,乌克兰就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了。

再加上长期受到苏联的影响,乌克兰人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独立之后对于苏联乃至俄罗斯都非常反感,一心想投入西方怀抱,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规则,融入到西方经济体系中去。这一点在西乌克兰表现得尤为突出,直到今天,东西乌克兰仍然立场不同,西边一心想加入北约,融入欧洲主流,而以俄罗斯人为主的东边则倾向于靠近俄罗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国际社会已然变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悬在头上的阴霾一扫而空,美国人根本不会平等地对待乌克兰。没有苏联之后,就连俄罗斯都不被美国放在眼中,乌克兰又算什么呢?

所以,美国人虽然频繁接触乌克兰,但只和其谈一件事,就是督促乌克兰尽快放弃核武器,没有这样的先决条件,其他一切都是空谈。站在美国和欧洲的角度,他们是万万不希望乌克兰拥有核武器的,一个核大国俄罗斯就足够令美国头疼,要是欧洲再多一个仅次于俄罗斯的核大国,这对美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是一个潜在的对手。

同时,俄罗斯也不允许乌克兰拥核,俄罗斯认为自己是苏联衣钵继承者,也只能由俄罗斯作为苏联核武器的继承国,而且是唯一的继承者,所以俄罗斯也要求乌克兰将核武器运到俄境内进行销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俄罗斯出于自身考量,认为乌克兰不能拥核,那样俄罗斯将会失去对乌克兰的影响和控制,当乌克兰做出出格举动时,俄罗斯想采取措施就得好好掂量掂量其中的分量,这是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不愿看到的。

为了使乌克兰就范,俄罗斯以能源断供来威胁,彼时的乌克兰几乎就靠着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才得以正常运转,被拿住了石油命脉后,乌克兰也几乎没有反抗的余地,因为一旦俄罗斯真的下决心停止向其供应石油、天然气,乌克兰的工业和交通运输瞬间就会瘫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乌克兰的无奈

除了美俄的逼迫外,乌克兰自己也不得不考虑一个十分现实的因素,那就是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济。对于乌克兰来说, 技术也是保有核武器的一大障碍,没有了核工业的有效运转,乌克兰根本无法维护数量庞大的核武器,维护与保养这些大杀器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

独立之后,俄罗斯不再向乌克兰提供更换核武器的零配件,这就使得乌克兰难以长时间地保持在正常的战备状态。而要想维护好这些核武器,乌克兰就必须依靠自己,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这需要耗费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当时的乌克兰政府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因为它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再加上美欧在经济上的逼迫,若乌克兰选择拒绝销毁核武,肯定会遭到西方的集体制裁,这对于刚刚独立经济还未平稳运行的乌克兰来说无疑雪上加霜,也更加没有经济能力保持核武正常运转。

另外,当时的乌克兰政府也没有坚持发展核武工业的信念与决心。但真实情况却是,作为欧洲粮仓和重工业十分发达的国家,乌克兰继承大量苏联军事遗产,真要狠下决心是有机会实现核工业重建的,毕竟他们不是重零开始,只是补充不足而已,但历史没有假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乌克兰政府在欧美国家的忽悠利诱和施压下,“权衡利弊”后选择了获得大国核保护,以及西方对其“歌功颂德”和部分经济援助,与口头承诺会接纳乌克兰进入西方体系。由此,多达上千件的核武器被销毁,数十架战略轰炸机被拆解和部分运送到俄罗斯。

1999年2月,乌克兰销毁了最后一枚大杀器,乌克兰就此拔除了全部利齿,再也不会对西方产生威胁,同时他们也彻底沦为美欧俄角逐的搏斗场,失去自我挣扎之力。当然,如果乌克兰政府选择保持中立,或许结局也不会如现在这般,但乌克兰在西方的引诱和操纵下,选择了“一边倒”,最终酿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