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个“减压阀”!

金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京报》曾有消息说:“对于重庆市渝中区昆榆名仕城4号楼的居民来说,这个高考对他们并不轻松。因为担心电梯运行噪音影响休息,该栋楼要为1名高考学生分时段停运电梯,15层楼里的96户居民需要爬楼梯上下楼。”

对此,新闻拟题以“关注高考,我们是否有些过度?”

窃以为,“是否有些过度”乃显而易见,不唯重庆,举国皆然,很大程度上有“无用功”之嫌,不如换题眼为“关注高考,我们‘为何’有些过度?”

盖因“为何”的追问,能引出另一个甚具思考价值的观点:“高考是个‘减压阀’!”

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而且有些矛盾还是体制一时无法解决的与利益集团相关联的难题。

矛盾一多,难免爆发。于是乎,社会就像一个在民意炙烤下的硕大无比的“高压锅”。

众所周知:高压锅把水相当紧密地封闭起来,水受热蒸发产生的水蒸气不能扩散到空气中,内部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饭容易很快做熟并相当酥烂(一若威权整合民意);只是,压力不会没有限制,一旦超过极限,没有安全阀,换言之减压阀,就成了炸弹(一若群体事件)。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何长达两千余年而绵亘不绝?

寻根究底应该有两个关键因素:“其一,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的文官制,建立了金字塔结构的官阶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覆盖式管理网络;其二,在严格的蛛网式管理中,又实行科举制度,人人都可通过科考改变社会地位和家族命运,无形中造就一种身份转移变换的机会,给严管带来减少压力的机会,从而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相比之下,后者似起决定作用,被众多国外社会学家喻之为“超稳定结构”之“神器”。

宋儒汪革有语:“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俗语亦云:“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明人洪应明从中得到启发,著《菜根谭》一书。其实,自诚先生或曰还初道人年轻时是极端热衷功名利禄的,晚年方归隐山林而洗心礼佛,估计是受了什么刺激。君不见周作人在散文中屡屡提及此等字眼,行文间充斥着赞赏之意,令人遗憾的是,他从不将这种“咬菜根”的“清谈”式理想付诸实践,相反,种种史料表明:“他在现世追求的恰恰是另外一种有美食相伴的精致享乐生活,甚至不惜为此付出巨大的名义代价。”

元代自号菜根道人的高明有《琵琶记》传世,之中居然颇多与“菜根”意蕴背道而驰之名句:“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谁说“将相本无种”?

尽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属实!

谁说“肉食者鄙”?

封建权力者在无节制放大自身权力之际,能想到给社会这个“高压锅”精心设计一个科举制度的“减压阀”,让人于“布衣暖”与“菜根香”与“读书滋味长”之本无意义联系之意象间,滋生好希望亦或产生好盼头(即便是“望梅止渴”),这实在是一种政治远谋!

时过境迁,科举与高考的可比性几乎等于零,但就寒门思变之社会精英之“上升通道”来看,好像还有点异曲同工之处。

平心而论,在社会有长足进步而民权仍不敌官意的当下,社会对高考者的权利如此重视,讲“维权”的同时没有一点“维稳”的意味,那是假大空者的自欺欺人。

当然,无论“高考是个‘减压阀’”是主观刻意还是客观自然,那都不失为一件民族之幸事。

问题是,在北大清华是北京人的北大清华,复旦是上海人的复旦,浙大是浙江人的浙大……这一教育伪均衡“环境下,“高考期间‘禁声’是关爱也是责任”的高调“维权”,充其量系“捡芝麻丢西瓜”之举。

呵呵,古人能凿壁偷光,今人何以娇贵到难忍些许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