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只此前暂停申购的QDII基金正在调整限购机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品的持营。然而,就行业现状来看,今年以来的QDII基金存在较明显的业绩与规模倒挂现象,很多业绩不错的产品规模日趋迷你化,甚至有的已经出现了清盘的风险,基金公司也在近期发布了提示性公告。

暂停申购打开!又有QDII基金限购松绑

6月6日,嘉实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嘉实纳斯达克100ETF联接基金(QDII)调整了大额申购规则,计划将从6月11日开始暂停大额申购,除人民币基金A、C份额上限定为100万人民币外,美元基金A、C份额上限为15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基金虽然调整为限制大额申购,但较此前限购状态有所放开,按照之前人民币基金限额1万元申购,美元基金1000美元申购来看,目前的大额上限已经宽泛很多。

类似松绑并非孤例,6月5日,国泰标普500ETF(QDII)也恢复了申购业务,而该基金曾在5月7日就暂停了申购;国泰纳斯达克100指数(QDII)也在6月5日恢复申购,并规定只接受单日累计金额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的申购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申请。

记者注意到,自上周五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最新QD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之后,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调整限购机制。

据了解,本次公布的审批情况截止到今年5月底,有超过30家公募基金较前一次有所增加,从增量来看,此次新增额度最多的有0.5亿美元,包括易方达、广发等近20家公募基金机构,增量最少的在0.1亿美元到0.2亿美元。

可见的是,新增额度较为有限,毕竟额度的上限决定了投资人申购的上限,且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并非只有一只QDII基金。这意味着,业绩及规模相对靠前的品种最有希望获得资源的重点倾斜。

很多产品规模与业绩倒挂

从今年的公募QDII基金业绩来看,依然在全市场中表现不俗。从投资胜率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最新统计,295只QDII基金当中有237只年内收益率为正,胜率高达80%以上。

这一胜率对比其他权益类产品几乎完胜,然而遗憾的是,即便在业绩出众的产品当中,也有很多规模出现“迷你化”趋势,业绩与规模倒挂的现象十分明显。

以华安恒生互联网科技业联接A为例,今年以来收益率已经达到16.32%,对比QDII基金业绩第一名的建信新兴市场优选A有近9个百分点差距,目前排名第16位,然而该基金的总规模在一季度末统计为1056.05万元人民币,在所有QDII基金总规模排名中靠后。

无独有偶,大成中国优势A年内收益率已达到18.61%,但规模合计一季度末统计为2238.62万元人民币;华夏中证香港内地国有企业ETF年内收益率在18.96%上下徘徊,同期规模合计为3401.09万元人民币。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净值收益率在10%以上,但总规模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QDII基金有11只,有的还是业内的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更严峻的是,有的基金甚至已经出现了清盘的风险。

5月31日,嘉实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嘉实恒生中国企业ETF已经出现连续45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华泰柏瑞中证香港300金融服务ETF截至2024年5月21日终,出现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然而,从这些基金的年内净值收益率来看均已超过10%,前者录得14.37%,后者为11.61%。有分析指出,新增QDII额度的获批虽然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基金的持营,来自海外不同国家降息的预期也正在升温,但未来各类型海外市场的权益及债市投资风险依然存在,不同投资范围的QDII基金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