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十年同行·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主题研讨活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活动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作为2024年六五环境日北京主场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市民代表、专家、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同志共话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的故事。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通州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姚伟龙分别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刘贤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州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姚伟龙)

一盘棋谋划,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来,三地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踔厉奋发 十年蝶变跨越”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成效展)

活动推出“十年踔厉奋发 十年蝶变跨越”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成效展,用精美的图片和动人的故事总结展示了京津冀三地生态环保协同发展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 万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刁琳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唐贵谦)

在主题报告环节,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万军副院长、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刁琳琳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唐贵谦研究员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的经验做法和成效,从生态环保协同如何在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

增进民生福祉,区域共享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3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三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提升。

在圆桌交流环节,来自三地生态环境部门的代表结合各自工作经历分享了经验和感受。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梁文玥聚焦统筹协调,从“协同合力更强”“协同范围更广”“协同举措更实”“协同成绩更好”四个方面,总结分享了十年来生态环保协同成效与做法。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网信办主任郝福俊结合京津冀数字化治理典型案例,分享了生态环境由“治”理迈向“智”理时代、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做法。作为北京新“两翼”之一,雄安新区将绿色作为规划建设的鲜明底色,河北省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海梅分享了京津冀协同助力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的历程,一条条政策措施、一项项治理工程成就了如今的美丽雄安。

坚持久久为功,奋力推进生态环保协同再上新台阶

活动中,北京摄影爱好者杜智广以《镜头里的美丽城市副中心》为主题,讲述了他通过镜头感受到身边生态环境巨变的故事,也表达了自己对美丽京津冀的热爱与憧憬。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晓云分享了自己的协同故事。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未来,三地将继续坚持“一盘棋”统筹、“一股劲”发力,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努力建设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山川、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等一系列示范样板,持之以恒推进美丽京津冀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