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虽有碍,但用一杯咖啡,也许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打造一个无碍交流的“治愈空间”!

这两天,走进苏州市康复医院门诊大厅,不时传来阵阵咖啡香。

医院全新引进的名为“聆听咖啡”的残疾人就业公益项目,咖啡师均为残障人士。

经由他们之手制作出来的每一杯咖啡,在满足患者家属、医护人员日常需求的同时,还会有5角收益捐赠给苏州市慈善基金会,专款用于残疾人技能提升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聆听咖啡”位于苏州市康复医院门诊大厅右侧的醒目区域,原木色的整体设计,搭配各种装饰元素,显得既温馨又时尚。除了咖啡,这里的书架上还摆放着不少书籍供浏览翻阅,让这个20多平米的空间,既是咖啡吧,也是书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聆听咖啡”有两位咖啡师,主力咖啡师薛飞是轻度脑瘫,实习咖啡师舒阳则是肢体残疾。

记者采访的一上午,时不时有人点单。随着客人的到来,薛飞低头专注做咖啡,舒阳则在一旁认真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薛飞和常人有何不同。但当他开始制作咖啡,记者注意到,每当需要用到双手操作时,薛飞的左手就会有些使不上力,只能将杯子放在桌上,靠右手完成打奶泡、拉花等动作。

薛飞因出生时难产,成为轻度脑瘫。相比常人,他的左侧肢体功能明显受限,此前的多份工作也因体力上无法承受,不得不放弃。

半年前,薛飞加入了聆听咖啡,开始学着成为一名咖啡师。学习的过程自然也充满艰辛,因为左手使不上力,在奶泡的厚薄、拉花的精致程度上,总是有所欠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也正是在一杯杯咖啡的制作过程中,薛飞变得更执着、更仔细,同时感受到更多来自陌生人的理解和包容。“每一杯咖啡都是独一无二的味道,所以每一次制作我都会很用心。当然,这也意味着需要客人等待的时间会久一点,但大部分人都表示理解,还会在走的时候说一句,很好喝。这对我们而言是莫大的鼓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好,我要一杯香草拿铁!”“好的,您稍等。”

患者家属王女士,今天陪人来做康复治疗,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特别的空间。“这次来才发现医院新开了一家咖啡馆,而且还有书,可以来这边喝喝咖啡、看看书,也不会觉得等待的时间无聊。尤其当我了解了咖啡背后的故事,更觉得设置在医院里很特别,能感受到包容,也增添了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市立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陈齐峰告诉记者,苏州市康复医院收治因疾病导致功能障碍或先天残疾功能不全的患者,此前和残联合作了不少项目——包括残疾评定、康复治疗。

“医院自从去年9月底正式启用以来,全方位地开展各项便民服务,方便患者及家属,其中一项就是设立咖啡吧。在了解到残联有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咖啡吧公益项目后,双方一拍即合,医院顺利引入了‘聆听咖啡’。”

为了体现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支持,医院免除了咖啡吧的场地租金,并出资配套完成了读书角的建设,同时组织全院职工捐赠图书,丰富了“聆听咖啡”的功能,让这里成为可供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放松身心的多元空间。

陈齐峰强调,作为苏州市首家市属公立综合三级康复医院,能够为残疾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帮助残疾人群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是医院的一份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从苏州市残联就业管理中心了解到,“聆听咖啡”是集咖啡豆的产、培、研、销和咖啡周边文创于一体的残健融合就业创业项目,致力于为残疾人创造更多交流与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职业技能+基地实训+门店运营”,探索“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助残就业新模式,目前全市已经开出6家门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该项目还得到了苏州市慈善总会的资金支持,资金用于每家门店招录残疾人以及采购设备。

项目实施后,每杯咖啡收益设置一定比例(每杯5角)捐赠给苏州市慈善基金会,专款用于残疾人技能提升活动。

身体虽有碍,

但制作的每一杯咖啡皆有爱。

相信无论是患者、家属亦或是医护人员,

在医院喝到这样一杯咖啡,

更能品尝出其中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