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张雪峰的两句话,曾经一度受到了网友们的口诛笔伐,以至于不得不赶紧公开发视频道歉,好不容易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他那两句惹恼网友们的话,想必大家可能还有印象——文科都是服务业,什么是服务业?那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就是“爷我给你笑一个”。

其实,大家都扪心自问,难道这不是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对文科生的一种普遍偏见吗?老觉得学好数理化的才算学霸、聪明人;学文科就是靠死记硬背,属于那些没天赋没脑子,还想考大学的群体们的无奈之举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然,除了“服务业”让人感觉不好听外,张雪峰在公开视频里说得“跪舔”一词,确实不太适合,应该道歉。

这里,咱们还是重点看他的第一句话。

难道只有餐厅里的服务员才算服务业?

事实上,别说文科生,大部分理科生毕业后,干的也是服务业。

现代社会,一共也就三个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那不就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嘛。

而第三产业历来属于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最大的板块。除了搞农副业,进厂打螺丝或者去工地板砖,剩下的那些就业岗位,大多数几乎都是服务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我是高校老师,照说应该属于一个比较体面的职业了吧。但本质上,也是在提供服务啊——教育服务。

还有医生、公务员这种,你级别再高的公务员,那仍旧属于服务业——为人民服务。

另外,就算是你特别厉害,毕业后直接进了科研院所,那不也得从苦呵呵的从底层牛马做起?

所以,除非你家里有矿,即便你是理工科毕业,你依旧很难成为被“服务”的大爷。

毕竟,劳动的本质就是为他人创造价值。只要你去工作,就是在服务别人、服务社会。

如果你有把握能躺着轻松挣钱,那大概率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某种资源或者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服务和被服务,本质上,这并非是你学文科或者理科的问题,而是资源分配和权力分配的问题。

别的不多说,咱们就看看英国王室。

已故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根本就没有上过学,直接家庭教师伺候。换句话说就是,她从未获得过任何毕业文凭或者职业技能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搁不住,人家爸爸是国王啊。所以,没文凭,没有任何专业资格证书,也不耽误女王陛下坐龙廷。

到了女王的儿孙辈,则开始与时俱进,都按部就班的出门上学去了。

然而,以从查尔斯国王算起,他的弟弟妹妹和儿孙、外甥女等一众王子公主当中,有的根本都没上大学(安妮公主虽然成绩不错,但因为追求马术爱好,并未去上大学;还有哈里王子,功课差,没上成大学);

而那些上了大学的,也几乎没有一个是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都是什么中世纪史、艺术史、古典文学这类咱们眼中的“冷门”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他们中学历最“硬”的,是现任国王查尔斯三世,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历史系。

如今下落依旧扑朔迷离的凯特王妃,她和老公威尔士王子威廉,均毕业于圣安德鲁斯大学“艺术史”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王的俩孙女,阿特丽斯公主伦敦大学历史系;尤金妮公主纽卡斯尔大学英国古典文学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王室,他们上学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谋生”,显然也不需要考虑什么选个“吃上饭”的专业,去纠结学文或者学理了。

而如今文科生之所以成了很多语境下的“弱势群体”,主要就是因为,在普通人看来,学文科,往往被认作“不容易吃上饱饭”。

其实,你能不能找到“吃上饱饭”的工作,主要还是由对方是否处于被支配地位和供需状况决定的,跟你从事服务业,还是学的文科理科,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之所以文科类专业被普遍认为不容易“吃上饱饭”,一定程度上,正是跟大众对某些学科过于朴素的认知,以及某些高校不计后果的扩展学科有关。

咱们先说第一个。

高考万报志愿的时候,很多考生和家长们,面对上百种陌生的专业,一头雾水。他们搞不清楚,这些个冰冷的专业名字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只能凭着字面意思理解。

结果,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金融、财经和管理类的专业就非常受欢迎。因为看名字,它们全跟赚钱和管人有关,似乎毕业后一定都是坐办公室的,不用天天风水日晒,很体面;

选新闻学的,学法律的,将来肯定没人敢惹;

以上专业学科,我考大学那阵子,都很火爆。而如,今它们又被归为了一个新的系列——天坑专业!

老实说,某种程度上看,正是有了张雪峰这类大众都能接触到的“草根专家”的存在,至少可以帮助到那些没有那么多背景、没有那么多信息渠道的人,从而做到考分利益最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读书,无论是文科还理科,都是为了学手艺和本领,提升竞争力和生存能力,避开那些“天坑专业”,选个能吃上饱饭的专业,这其实没毛病。

但也正是张雪峰的一些“快言快语”,让某些专业,无意间给大众造成了“不容易吃上饭”的印象。

实际上,这并不是专业本身的毛病,而是专业供需方面出了问题。

那些看起来“不实用”的文科专业,在某些综合性大学和专门领的科研院所,也都有相应的对接模式。毕业后考公,为人民服务;或者考研考博,然后以做学术为生来吃饭,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是很一般的学校,也开设了某些本校并不擅长也不出名的文科专业,那就真不好说了。比如,一个理工类的二本高校,非要设新闻学类、历史类、学前教育类专业,或者弄个欧洲艺术史的硕士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为啥很多高校非要搞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学科呢?

因为学校它自己也有异常饥渴的需求啊。

上级考察高校的评估体系标准,一大重点就是“学科建设”,以及学校的综合发展水平。

学科多了,能申请到的财政拨款自然也会随之增多,专家教授们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他们鼓捣出来的科研立项和论文又能进一步带动学校的排名....

长期以来,学科建设这方面,高校之间的竞争非常“卷”。换句话说甚可以比作,在不惜代价的“攀比”。

而这个“代价”一部分正是——那些稀里糊涂考进来的学生们。

建设新学科,相对于理工科而言,无论是基础设施设备,还是研究经费和资源的投入,文科类专业普遍相对简单,在高校看来,属于“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的捷径。

因此我们看到,某些几个大专攒出来的高校,也总会像模像样的参考双一流大学的文科设置,从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法学,到历史学、教育学,通通复制一遍,招生的量还挺大。

结果,这些学生毕业时,无论是考研或者找工作,或许就成了如今网友们口中的“弱势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一下。其实,张雪峰的那段话,更像只是个导火索。文、理科并无高下之分,而是掌握它们的人有强弱之别罢了。

毕竟,毛主席写了《论持久战》,并不等于文科生都能搞出很厉害的理论来指导惊天动地的大事。

爱因斯坦写了《相对论》,也不就等于理科生个个都是科学家,智商过人。

在没啥背景的情况下,至于你会不会成为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最终还是由供需状况所决定的,跟你是学的文科理科,并没有什么绝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