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845篇原创

还有两天就要高考了,不知道备考的小伙伴们是否做好了准备?而家里有考生的父母,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根据教育部的消息,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也有说是1353万人的)。

从人数上来说,应该算得上是“77年恢复高考”以来,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那除了人数多,算不算竞争最激烈的一次呢?大概也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77-79年刚恢复高考的这三年,因为有大量的“往届生”同时参加考试,所以一直被誉为竞争最激烈的高考。而2024年,有信息表明,这一次复读生超过了400万,达到了413万的数目,达到了历史新高。

初看到这个数据圆方还有些质疑,会有这么多么?算一算应该也对,这一批参加高考的应届生大概出生在2006年,这一年中国的出生人口约为1584万,按照50%上高中的比例,大概900万左右应届生是靠谱的。

而今年的本科录取大概是450万人左右,所以,这900多万的应届生,和400多万的复读生一并,在这个夏天,强强相遇,会搏出一个怎样的未来呢?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1342万名考生中,超400万的“复读生堰塞湖”还会扩大么?

先放几个数据,大家感受一下这几年变化的趋势。

2003年出生1599万;2021高考1078万

2004年出生1593万;2022高考1193万

2005年出生1617万;2023高考1291万

2006年出生1584万;2024高考1342万

2007年出生1594万;2025高考???

所以大家有没有注意,如果按照出生人口倒推的话,从2003-2006,出生人口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正常来说参加高考的人数也应该变化不大(特别是这几年还加大了普职分流)但实际上,参加高考人数每年增加近百万。(如果预测,大概2025年参加高考人数会达到1400万以上)。

这里面快速增加的,并不是应届的高中生,而是越来越多的复读生。同样是按照这个速度走下去,大概明年复读生的人数,就将超过“本科招录”的数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默默感受一下这种感觉,会不会有一种强烈的窒息感。不管是对复读生来说,还是对应届生来说,想来这种感受是相同的。

与此同时,这种“压力”,每个省其实都不太一样,比如山河四省,就因为当地的好大学有限,本身录取率低,所以录取分数高。所以复读的学子相对更多。(往往都超过了30%,今年大概率要超过40%)

那这个问题有彻底的“解决方案”么?大概是没有的,想来是没有哪一个领导,敢于轻易下命令说,不允许复读几年的参加高考,又或者是大学招录的时候对“复读生”有歧视。

这不仅仅因为根据教育部的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更是因为,高考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程序正义”,对“机会公平”的信仰,所以,现在对于高考的“补丁”,对于“复读生”的限制大多是一些修修补补。比如针对公办学校不得招录“复读生”设定(避免招录复读生刷分)等等。

但是这种改变,治标不治本。因为,每一届的应届生,可能都因为“复读生”的影响,被挤出了原来心仪的大学,与此同时,在第二年,他们又成为了“复读生”,去抢后一年应届生的名额。慢慢的慢慢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这个400万的“复读生堰塞湖”就越来越大了。

那这个办法无解了么?其实国家这些年扩招也好,还是普职分流也好,都是在尝试解决这些个问题。只不过收效甚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堰塞湖不止这一个。

2023年“考公,考教,考研”人数都创了新高,想来2024年依然会在高位徘徊,这大概就是“考公,考教,考研”的堰塞湖。

而2024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1170万人,又是一年“史上最难就业季”,2023年上半年,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持续走高。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与就业市场吸纳能力的矛盾,想来2024年并不会缓解。这个是“待业的堰塞湖”。

所以,到底怎么样才能“真正”解决这些个“堰塞湖”的问题呢?并不是政策上的修修补补。答案只有一个,发展“经济”。

只有“经济”转好了,发展了,每个普通人可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信心,或许那个时候,这些“堰塞湖”就不再是“堰塞湖”,而是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了。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2021年9月24日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时发表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