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日前,多家媒体报道:5月以来,光大银行、三湘银行、微众银行等招聘“催收人才”。此类招聘信息是真是假?金融机构招聘催收人才有何意义?贷后催收行业规范化进度如何?

有银行暂停该岗位招聘

有银行招聘电话无人接

6月3日,光大银行发布消息,拟招聘专属运营团队电话催收岗3人,主要负责对分配的贷后账户进行管理,对违约客户及时进行电话告知,协助进行过程管理和账户数据的分析与总结,提供风险策略的优化建议等。

据湖南三湘银行5月31日公告,面向全国引入高级催收管理人才、高级电催人才等7个岗位。

其中,高级催收管理人才负责制定和执行催收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督导逾期客户催收工作,及时跟踪后续情况等。高级电催人才负责制定和执行电催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电催团队等。

记者在三湘银行官网发现,该行还招收互联网催收管理岗,负责组织并管理互联网信贷业务催收工作等。

三湘银行为何多方招聘催收管理人才?记者多次拨打招聘公告中人力资源负责人电话,但均未接通。

5月29日,微众银行发布业务运营支持岗(委外运营)招聘信息,负责委外催收机构日常业绩指标及过程指标监控,为机构督导提供现场运营数据支持等,要求有至少5年委外催收管理或至少3年一线催收相关经验。

记者发现,截至发稿前,该岗位已暂停招聘。

记者以“银行催收管理”为关键词,在求职平台“智联招聘”进行搜索,发现涉及银行、保险、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均招聘相关人员,经理级别人才年薪达百万。

作为贷后管理的措施之一

贷款催收受金融机构重视

“完善贷后管理手段、提升贷后管理水平是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受访者供图

他同时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银行业的周期性等问题逐步显现,不良资产有所增加。

1月25日,金融监管总局披露,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95亿元,不良贷款率1.62%。

“贷款催收作为贷后管理的措施之一,一直以来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董希淼表示,部分金融机构通过招聘催收人才,加快培育、完善贷后管理队伍,有助于加强贷后管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违规催收”频频被投诉

催收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监管制度完善特别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强化,对催收外包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内部催收团队来加强催收工作。”董希淼说,3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公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建立健全消保工作机制,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

他表示,贷款催收工作的合规性要求较高,在目前情况下催收工作人员的压力较大,个人贷款笔数多、金额小,贷款催收工作不能打“人海战术”。

记者注意到,5月15日发布的《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要求金融机构切实履行贷后催收业务主体责任,不断加强本机构催收能力建设,加强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做好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防范不当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这是互联网金融协会审议通过的自律规范性文件,有利于催收行业的良性发展。”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蓝天彬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蓝天彬。受访者供图

他表示,贷后催收人员要遵守法律法规,包括《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尽力避免触犯敲诈勒索罪、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催收非法债务罪等。

专家建议发展数字金融

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除依靠催收管理人才,金融机构解决不良资产问题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数字金融时代,除了适当建立完善催收团队之外,金融机构应更多运用金融科技,提升催收规范化水平和智能化能力”。董希淼说。

他建议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数字金融,一方面,可利用科技手段完善风控模型和算法,根据消费者职业、收入、负债、信用状况等及时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在必要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信用风险,提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借助技术手段对消费者需求进行针对性分析,提高消费者需求匹配的精准度,提升信贷审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减少“多头借贷”和过度授信等问题。

董希淼还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加大对“反催收联盟”等“黑灰产”的整治力度。“对社会个体而言,应适当增加其失信成本,帮助树立良好的信用理念和契约精神;对金融机构而言,可加大力度打击恶意逃债、废债行为,增强防范金融风险能力。”

“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有效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董希淼说。

蓝天彬也建议,从源头加强借款人员的征信审核,审慎评估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避免随意放贷。同时,加强对借款人员的跟进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此外,完善贷后管理制度与流程,要制定符合实际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