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今年关于隐翅虫的报道格外地多,问题的关键是由这种虫子引发的、对人体有伤害的事件变得非常多,为什么这种被人们称为“飞行的硫酸”的隐翅虫,今年格外地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隐翅虫的特点

隐翅虫是一种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的昆虫,多数细长,体小,鞘翅短而厚,后翅发达。起飞时能迅速从鞘翅下展开,飞行后靠腹部和足的帮助叠好,重新藏在鞘翅下面。幼虫无翅,形似成虫。有些大型种类的隐翅虫体色呈黑色和黄色,像胡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隐翅虫在全世界几乎都有分布,在我国分布也十分广泛,尤其在夏季的8到9月份最为多见。它们一般栖居在农田、林间、雨林、山地、河畔及海边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如潮湿的草地、菜园等。因翅膀在静止时不可见而得名,又称“影子虫”或“青腰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隐翅虫是昼伏夜出的昆虫,具有趋光性,因此夜晚灯光会引诱它们进入室内。它们常见于腐烂动植物周围,以食腐或捕食其他小型动物为生,有些种类也访花。

隐翅虫各个成长阶段都有毒?

有的文章指出,隐翅虫各个阶段都有毒,其实是不准确的。其毒性主要集中在成虫阶段,且并非所有隐翅虫种类都带有强酸性毒液。隐翅虫的幼虫及其他阶段通常不带有强酸性毒液,因此不具有与成虫相同的毒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毒隐翅虫的毒性主要来自于其体内的强酸性物质或称为“隐翅虫素”的体液。这种强酸性物质在雌虫体内的含量通常是雄虫的10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毒隐翅虫被挤压或受到威胁时,会释放含有隐翅虫素的体液。这种体液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可能会引起皮肤炎症,如灼伤、红肿、脓点溃疡等症状。正因为隐翅虫这种特性,而且它们的飞翔技能也“在线”,因此被人们称为“飞行的硫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隐翅虫为什么特别多?

从环境因素看,隐翅虫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这对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极为有利。今年我国很多地区经历了降雨量增加、湿度上升的气候过程,就可能为隐翅虫提供了更多的滋生场所。有的区域生态环境可能遭到破坏,导致许多污染物和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这为隐翅虫等昆虫提供了滋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人为因素看,隐翅虫具有趋光性,哪里光亮就往哪里飞。如果家中的灯光过强,就可能吸引隐翅虫进入室内。特别是在夜晚,如果室内光线较亮,而室外环境又适宜隐翅虫生存,就可能导致室内隐翅虫数量增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今年关于隐翅虫的相关报道有增多的趋势,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内部,隐翅虫的数量并不会发生明显的波动,在某些地区,隐翅虫可能只是“走进了”人们生活的区域,而并非真正的“泛滥”。也就是说,隐翅虫与人类活动重叠的区域变多了起来,才显得隐翅虫格外地多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隐翅虫落到身上怎么办?

当隐翅虫落到身上时,处理的方式应该谨慎且迅速,以避免隐翅虫体内的毒液接触皮肤导致皮肤炎症或者更严重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要记住,一定不能直接拍打或者压碎,否则其体内的强酸会直接与皮肤接触,这也是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的最直接原因。这也提醒我们,遇到这种虫子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不要害怕,毕竟这种虫子不轻易与人接触,而且也基本不会主动释放酸液。

最好的办法是轻吹或抖落。使用嘴巴轻轻吹走隐翅虫,或者轻轻抖动衣物使其掉落,这样可以避免隐翅虫被挤压而释放毒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有条件的时候,如果担心隐翅虫会再次落到身上,可以使用塑料袋、胶带等防护用具,将虫体包裹起来,然后丢弃在室外,以防虫体落入皮肤。

如果不小心接触到隐翅虫的毒液,应立即使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冲洗接触部位,以降低皮肤表面的毒素浓度。

如有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可以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症状严重,如出现脓疱等,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使用相应药物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