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切宏大的崩塌,都是有细小的先兆的。

海银财富,这家位居行业前三的头部第三方财富公司,在全国90余个城市,拥有180多个线下财富中心,聚集了4万余名高净值人群。

然而,海银全面停止理财产品的兑付,已近6个月,至今未能拿出有效的善后方案。产品底层资产虚实几何?资金究竟去向了哪里?

早在今年1月2日,就有投资人发布公开信,称“海银财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通过虚假宣传、夸大收益以及注册空壳底层公司等方式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购买了内部存在缺陷的产品,最终血本无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公开信,还罗列了多家公司信息,认为海银财富系利用“空壳公司”违规设立资金池。

很快,有自媒体以《海银财富投资人致相关部门公开信!涉嫌利用空壳公司违规设立资金池》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揭露。

不过,对海银最详尽的“揭露”报道,来自证券时报5月28日的惊天一击:

《海银财富700亿"资金池"调查:傀儡空壳、交叉嵌套、底层空虚》

这篇长达万字的文章,来自证券时报记者历时超过2个月,分赴浙江、上海、山东、湖北等8省市实地调查。

文章的结论是:

海银财富所销售的理财产品全数违规,并操控数十家空壳公司构筑了规模超过700亿元的“嵌套资金池”。

PART.1

双层嵌套资金池 隐藏700亿资金

其实,早在2023年12月17日,海银财富就已经“摊牌”。

当天,海银财富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项目出现迟延”。彼时,美股上市的海银控股(海银财富控股股东),自12月8日至12月15日,已经累计暴跌64.3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易财经旗下“清流工作室”,则在12月22日,发布了一篇重磅文章《海银财富大清退:存量规模或达600亿、波及四万余投资人,产品涉嫌自融还虚构还款来源?》

文章称,以其获得的十多份理财产品资料为样本,海银财富的理财产品存在于非正式的“伪金交所”备案的情况,产品底层资产囊括了地产债权、信托收益权、城投债权及贸易应收账款。这些用作产品备案的机构多数处于异常状态,更有多家已被匆匆注销。

而证券时报,历时两个月调查,则给出了更加严丝合缝的数据:

时报记者通过对数百份合同及募集说明书,以及海银内部核心数据的统计,媒体发现,海银存量理财产品,基本发行在2022年之后,涉及发行人共计22家,产品数量465只,总规模716.9亿元。

这22家发行人,都涉嫌是“魅影公司”。

22家公司,普遍有着高额注册资本,绝大部分都在1亿元以上,有2家甚至达到10亿元;但实缴资本仅有一家是1万元,其余全数为0。

这22家发行人,所发行的465只理财产品全数违规,它们都是在被监管部门定性为非法金融的“伪金交所”进行登记备案。

媒体发现,这些资金进入海银后,被构筑出一个双层嵌套结构的庞大资金池。该等资金池所投向的底层资产,相较于募资额普遍出现严重缩水,大量底层资产甚至被证实完全捏造、虚构,所募集的大部分资金去向不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ART.2

擅长用媒体包装的海银
这次被媒体撕下了包装

证券时报,是人民日报主管主办的全国性财经证券类报刊,俗称的“证券四大报”之一。

而海银财富,则对媒体并不陌生,是一家擅长与媒体打交道的段位高手。

无论是海银官网还是官微,充斥着海银各种活动、论坛、发布会的信息,并且大多数时候都要邀请重量级媒体前来报到,将自己的声量、美誉度和“雄厚实力”扩散到最大。

在海银制作精美的官网上,专门设置了“媒体报道”一栏,各类权威媒体对其的正面报道,罗列其上,时间跨度近10年,多达17页。

即使在2023年11月15日,距离正式“摊牌”只有一个月,海银官网上依旧贴上了一个“大消息”。海银控股董事长韩宏伟,在海南博鳌年会上参加论坛,接受国内某知名媒体采访,发表《抓住机遇、创造价值 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访谈。

在“企业荣誉”一栏,海银也是把自己和媒体紧紧捆绑,介绍如下:

至今获得由《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经济观察报》、《证券时报》、《中国经营报》、投中集团等权威媒体和机构颁发的“中国最具竞争力财富管理机构TOP5”、“卓越财富管理公司”、“年度综合实力财富管理公司”、“值得托付财富管理机构”、“中国最佳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等重磅奖项。

几乎把国内主流财经媒体的名字,提了一个遍。

耐人寻味的是,正是其中被提及的《证券时报》,彻底把海银的隐秘空壳世界,曝光在阳光之下。

现在,曾一度几乎每天都要更新的海银财富官方微信号,已经4个月没有更新了。最后一篇文章,停留在今年1月10日,共有1.9万人阅读。

非常幽默的是,这篇文章叫做:《关于提醒投资人防范新型诈骗手段的公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