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从走出办公室的那一刻开始突破

作者/ IT时报记者毛宇

编辑/ 郝俊慧

编者按

在理想和现实交错间,《IT时报》度过了我们的20年。

1000期报纸,是我们为中国信息时代发展编撰的一部编年史,亦是一卷由并肩作战的同事共同编织的温情篇章。

那些熟悉的名字跃然纸上,他们的笔触、他们的情怀,穿越岁月的尘埃,依然生动鲜活。他们用文字记录历史,用热情点燃理想,用坚持诠释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10月,我入职《IT时报》。随后1年零7个月的时光,是职业生涯中一段高速成长的旅程,每一天都充满了新鲜与挑战。

并非毕业于新闻专业的我,因热爱文字和表达自己,跳槽几次后,终于成为一名记者。

初来乍到,心中难免忐忑。报社前辈都是资深编辑与记者,无论采访还是写作,我都没有太多经验,常常担心自己不懂专业而影响稿件质量。

很多个夜晚,我都在出租屋里焦虑度过,无论睡前还是醒来,脑子里涌现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么写?面对浩瀚的行业知识与复杂的商业布局,我的文章能说服读者吗?

幸好编辑老师一直和我说,“要持续写,敢于写,越写越有感觉。”果不其然,慢慢地,我开始不那么“惧怕”产业新闻,而“灵感”正是来自对一些明星企业的持续观察。

今年1月份,我开始重点关注盒马,此前,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线下门店购物和它的“爆款产品”。此后,几乎每半个月,我会跑一次盒马各类线下门店,盒马鲜生、盒马NB、盒马X会员店……报社附近的几个盒马不同业态门店,我门儿清,甚至连它的商品货架位置都一清二楚。在这过程中,我甚至经历了一次“沉浸式”体验报道,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真正走出办公室,记者笔下的文字才能流淌出不一样的鲜活与深度,突破从迈出工位的那一刻起便会“钻”入你的笔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小米汽车的持续报道,也是一次有意义的突破。从去年开始,小米汽车的定价和上市时间,便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我也从核实一些传言开始关注小米汽车。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些有效路径,并获取了不少独家信息。小米汽车上市前后的几篇新闻,在全国范围内都称得上是“独家报道”,看着自己采写的文章被各门户网站重点推荐,那种工作成就感还是满满的。

进报社前,我曾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很少因为工作而失眠,有的只是沉闷且枯燥的PPT,没有太多工作价值感。但记者这个行当,却总是带给我新意。

对于一名记者而言,采访突破永远是最大的挑战,而不断地思考和持续学习,是我采访前心中有底的来源。

这一年多来,我写了各种看起来很“硬科技”的稿件,芯片、自动驾驶、5G……这些之前觉得永远看不懂的“名词”,竟然也在一篇篇报道的拆解中,变得清晰起来,尽管对于我这个文科生而言,光是看懂这些专业名词的含义便让人抓狂。但现在的我,也敢和采访对象侃侃而谈了。

对于一名典型E人来说,能迅速创造出一份舒适的聊天氛围是我的“天赋”,也庆幸自己的这份职业,不至于浪费我的天分。

时报主攻TMT新闻,因此,我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技术精英,和他们的访谈通常都很愉悦。科技的尽头是哲学,他们不仅是技术的驾驭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每一次的对话也让我的视野得以拓宽,思考的维度更加立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多来,快乐远大于焦虑和痛苦。时报人不多,结构扁平化,我和每一位编辑老师、记者同事都成了好朋友,这是另一件开心的事。

如今,展望未来,希望自己在科技新闻的海洋中继续航行,探索未知,传递有价值的声音,书写有意义的文章。

《IT时报》,20周年快乐!

排版/ 季嘉颖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