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洲人被疯狗咬伤后,随手用烙铁烙在被咬伤的位置,以此来治疗狂犬病。这一幕让巴斯德看到后十分震惊,不久后他遇到了一个孩子,做出一个决定后来改变了全世界......
那时候的欧洲,街上的流浪动物随处可见,狂犬病十分流行,而大家只能用烙铁来抑制狂犬病的蔓延。
由于没有主人,又没有妥善的管理,四处流浪的动物们只能通过吃垃圾来存活,于是它们体内便携带了大量病毒,并且极具感染性。
整个欧洲几乎都在被狂犬病深深折磨着,为了避免更多人被流浪猫狗咬伤抓伤,人们便开始疯狂地捕杀猫狗。
人和动物的矛盾,在当时激化到了顶点。猫狗愈发疯狂地反抗,致使越来越多人被这一噩梦般的狂犬病笼罩着。
“把所有流浪猫狗全部杀光杀净!”
人在束手无策时就会祈求神灵庇佑。所以,在面对无人可解的狂犬病时,人们选择了用烙铁来驱逐恶魔。
虽然很多人知道这个方法只会增加受害者的痛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受害者的死亡,但是人们企图通过这样的方法自我安慰。
路易·巴斯德在亲眼目睹过这样的一次烙铁场景后,深感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类的无知与无可奈何。
他便决心发挥自己的所长——在鸡疫苗上就已经有一些建树,帮助这些无辜的孩子走出这场噩梦。
于是,路易·巴斯德开始于1880年走上了寻找狂犬病解药的道路。
为了找出解药,路易·巴斯德每天都埋在实验室里,企图用兔子和狗找到病毒的来源。
最开始,他将患病的兔子口腔中的黏液提取出来,然后直接注射进健康的兔子的脑中,结果发现健康的兔子很快就因病毒感染而死掉了。
随后他又对患病兔子的神经系统下了手——提取脊髓,进行干燥,然后混合着毫无杂质的蒸馏水,便发现毒素的能力比干燥之前注射大大减弱,而且健康的兔子并未出现短时间内死亡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又经过多次试验,路易·巴斯德基本确定下来了病毒所在,便夜以继日地对这一方位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实验。
三年后,路易·巴斯德已经研制出了第一支疫苗,但从未用在人体上过,所以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还尚不清楚。
可是,在疫苗还没问世之前,就已经有一对父母带着一个浑身是伤口的孩子出现在了他的实验室门口。他们不停地向路易·巴斯德央告着:
“求求你,巴斯德博士,快救救我的孩子吧!”
可是这对路易·巴斯德来说,就是一场赌博:赌赢了,孩子就会活下来;赌输了,他有可能一世英名被扫于地,还会在心里背上一条人命。
英明无所谓,但人命让信仰天主教的路易·巴斯德十分紧张。
“只好背水一战了。”
路易·巴斯德在获得同伴的意见后,便对9岁的小男孩约瑟芬·梅斯特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狂犬病疫苗的注射。
担心疫苗不能杀死已经在约瑟芬·梅斯特身体里存活了两天三夜的病毒,便在十天内多次对小男孩注射疫苗。
终于,小男孩梅斯特在众人的密切关注下不负众望——康复了。这对于当时的法国而言,无异于是惊天的好消息,也极大地增强了路易·巴斯德的信心!
很快,“研制出狂犬病解药”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世界。
不到一年的时间,通过巴斯德的疫苗而获得康复的人数达到了两千五百多,死亡率仅为0.58%。
狂犬疫苗的问世拯救了无数人,可巴斯德却由于劳累过度,在1895年9月28日逝世。
为了纪念这位“微生物学之父”,每年的这一天也成为了世界狂犬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