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赵大爷(化名),曾是一位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在地方医院定期复查。近日复查肠镜时顺道做了胃镜,却意外发现食管中下段黏膜有异常。这时赵大爷心里就犯起了嘀咕,明明一点不适症状都没有,怎么会长了东西呢。万幸的是,活检结果提示高级别瘤变,属于早期肿瘤。

赵大爷松了一口气,希望能在当地医院做个微创手术切除肿瘤。手术前,医生告知他,因为部分肿瘤已经占据了食管2/3的管腔,需要采取开胸大手术切除肿瘤和近端的食管。医生说,开胸手术刀口长达20多公分,不仅创伤太大恢复慢,康复以后的生活也会造成很大影响。赵大爷一时感到无法接受,到底有没有创伤更小的治疗方法呢?心存疑问的赵大爷办理了出院手续,来到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

省肿瘤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林洁副主任接诊后,仔细询问赵大爷的病情,了解到赵大爷想做微创手术的心情,为他安排了超声内镜检查。

检查后林洁向赵大爷解释:“现在您食管肿瘤的情况,就好比果农种的橘子,生长成熟后,因为虫子叮咬,烂了表皮,但没有烂到果肉。这种情况,咱们想办法方法切掉坏了的橘子皮,保留完整的果肉。我们在做胃镜的时候用电刀将病变的组织完整剥离,这是超微创的手术,不用开胸做大手术,还保留了食管。”赵大爷听说不用开大刀,心里的一颗大石头总算是放下了。

食管是一根空心管道,它的管壁结构类似于夹心饼干,最内层称为粘膜层,中间的夹心是粘膜下层,最外层是肌层和外膜。赵大爷的病变虽然在最表面的粘膜层,属于食管原位癌,符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适应症。但是肿瘤很长,且部分达到了食管2/3周到环周病变,手术切除肿瘤不难,但是要避免手术并发症需要医生高超的技艺。因为这种大范围的ESD,食管缺损创面在愈合过程中容易形成疤痕,可能会导致患者食管狭窄,严重的会引起患者进食困难,部分病人甚至需要通过多次有创治疗来缓解症状,大大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为避免出现术后食管狭窄,林洁团队在术前制定了完善的治疗方案,手术中小心切除肿瘤,精心修补食管。术后赵大爷生命体征平稳,无术后并发症,顺利出院。“整个治疗过程很方便,不但没开胸、切食管做大手术,而且花费少、痛苦还小,3天后就可以进食了”赵大爷开心地逢人就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健康小Tips: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是一种用于消化道黏膜病变治疗的内镜超微创技术,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治疗,有效地切除病变组织并保留正常组织结构。其治疗效果与传统外科手术相当,并且操作中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康复速度较快。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适应症

ESD技术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

(1)消化道早期癌:根据医生经验,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等其它内镜检查方法,确定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层浅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可一次完整的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瘤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如肿瘤较深(来源于固有肌层),也可在经验丰富的医生经过慎重评估后开展ESD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