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19日开启投票的印度大选结果终于在当地时间6月5日凌晨揭晓。印度现任总理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简称“印人党”)不出意料继续保持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第一大党地位,但其获得的240席不仅少于前两届大选,并且没有达到272席的半数,需要与盟友携手组阁。

“此次选举被视为对莫迪过去十年执政成果的一次公投”,英国《金融时报》等外媒认为,尽管莫迪大概率将追平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纪录,赢得其第三任总理任期,但低于预期的选举结果仍然反映出人们对高失业率、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不满以及“印度教民族主义”下的分裂。

多位专家认为,由于印人党没有获得人民院超半数席位,印度政治中常见的“内斗”或将更加激烈,莫迪的议程设定与推行难度将大幅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人党组阁面临挑战

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发布的最新结果,在本届大选中,印人党获得240个议席,其所在的全国民主联盟获得295个席位;主要反对派“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INDIA)获得议席231个,其中国大党获得99个。当地时间4日,莫迪宣布,执政党印人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获胜。

本届印度大选投票从4月19日开始,共分为7个阶段进行。最后一阶段投票于当地时间6月1日18时结束,共选出543名议会下院议员。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9年的上一届大选中,印人党及其政党联盟全国民主联盟分别获得303席与353席;而在莫迪首次上台执政的2014年大选中,印人党与全国民主联盟分获282席与336席。

此次印人党的选举成绩不仅不及前两届大选,与6月1日投票结束后的出口民调和媒体预测也有明显差距。上周末发布的出口民调显示,莫迪及印人党将轻松赢得大选,预计整个全国民主联盟将赢得353至401个席位。竞选期间,莫迪和印人党也曾做出类似预测。

这样的反转也导致印度股市在过去几日中坐上过山车。4日,印度股市主要股指孟买SENSEX指数盘中一度跌逾8%;印度VIX恐慌指数一度暴涨超40%,为2020年11月以来的最大涨幅。在此期间,印度国有企业的股价暴跌,印度国家银行股价跌幅高达15%,为2008年10月以来最大跌幅。而在初步统计结果尚未发布的3日盘中,SENSEX指数一度上涨近3.8%,创下76738.89点新高。

《金融时报》认为,执政党未能拿下半数席位将使其在经济领域的施政更加困难,并让莫迪更容易受制于盟友。总部位于孟买的Dolat Capital Market公司股票主管阿米特·库拉纳认为,4日早些时候的计票数据对市场造成了冲击,印人党的席位不足“引发了人们对莫迪在管理下任政府时能有多少空间的猜测。”

如果莫迪成功连任,股市反映出的担忧也是他必须要面对的挑战。“虽胜犹败”,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4日如此评价称,印人党没有拿到半数以上席位比较意外,这也意味着莫迪将面临巨大挑战。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印度问题专家钱峰对记者表示,此次选举结果意味着莫迪在组建联合政府和任命内阁部长时,将受到联盟内其他党派的更多掣肘与“讨价还价”,也意味着在接下来在推行其内政外交政策时,需要更多考虑其他盟友的意见。

“最终选举结果和人民党选前声称的‘压倒性胜利’反差较为明显,对该党的士气是一种挫败,也将对印度未来继续推行经济改革措施构成一定挑战。”他分析称。

半岛电视台4日援引新加坡华侨银行董事瓦苏·库恩的话认为,莫迪联盟的胜利比预期的要小,“这可能会引发人们对新政府推动改革的能力的怀疑,这些改革可能面对许多政治困难,但被视为印度维持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

林民旺认为,本届大选后,印度政治又将回到2014年之前的“老路”和“常态”,即多党政治下内斗不断,执政党的内政和外交议程很难推进,这也是印度政治的典型特点。

经济成果“好坏参半”

“好坏参半的经济成果与两极分化的政治格局”,这是美联社在分析此次印度大选结果时提到的两个关键词,也概括了左右此次选举的主要议题。林民旺认为,主要反对党国大党在选举过程中并没有亮眼表现,印人党议席的减少的原因还是源于自身。

2014年的印度大选,莫迪带领印度人民党获得压倒性胜利,这被外媒认为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崛起和动员能力的体现。在印度,印度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0%。

专家认为,近年来,莫迪利用“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国内进行重整,通过重构历史叙事、打造身份认同保证了印人党的执政地位。这一方面使得印度在过去十年拥有较为强势和稳定的政府,但另一方面,其忽视少数族裔的举措也使莫迪政府颇受诟病。

钱峰分析认为,近年来,莫迪和印人党一直把“印度教民族主义”作为收割选票的利器,认为只要讨好80%的印度教选民就可轻松获胜,因此漠视甚至打压穆斯林等少数群体的权益。“但从目前来看,印人党流失的选票也在这80%印度教选民中。这显示出相当一部分印度教民众对莫迪近年来把宗教置于政治之上、破坏印度世俗主义、压缩社会自由空间持不满态度。”

在选举结果揭晓前,曾有外媒分析称,根据印度宪法,如果印人党获得2/3多数的席位,将有机会修改印度宪法,莫迪可能将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印度教化”。2023年9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新德里峰会上,莫迪政府曾对外正式使用“巴拉特”的称呼。

不过,在下一届议会下院占不到多数的印人党的行动可能将出现变化。林民旺认为,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会受到影响,但究竟走向何方取决于他如何理解此次选举结果:他可能会认为在全国占比80%的印度教教徒还没有被全部动员起来,从而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更加极化;也可能与印人党产生首位总理瓦杰帕伊一样,采取更加温和的立场。

相较于政治叙事,决定每一个选民是否愿意投票给执政十年的莫迪和印人党的更重要因素,可能还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与民生。

一直以来,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都被莫迪作为最主要的政绩之一。此次选举期间,莫迪表示,他的目标是在第三任期内让印度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变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4月,印人党还发布名为《2024年保证书》的“施政纲领”,着重阐述了莫迪“在2047年即印度独立100周年之际带领印度成为发达国家的愿景”。

钱峰表示,客观来说,莫迪执政的十年,印度经历了几十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在经济上,印度的综合国力持续上升,经济增长率亮眼,国民生产总值(GDP)跃升至全球第五,未来超过日本、德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这名印度问题专家也提到,莫迪治下的印度在光鲜亮丽的背后,许多问题也日益严重。“比如,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印度富豪,但许多印度普通民众的生活却没有得到太大改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于是,一些民众不再接受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宏大叙事,这些情绪都会通过选票表达出来。”

美联社称,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莫迪的经济政策未能创造就业机会,帮助印度人从低薪、不稳定的工作转向稳定的有薪工作。随着不平等、失业和就业不足问题的激增,它们已成为此次选举的核心议题。

根据世界不平等实验室的研究,尽管印度的百万富翁数量不断增加,但近90%的劳动年龄人口收入低于该国约 2770 美元的平均年收入。研究还发现,最富有的1%人群拥有印度40%以上的财富,而最贫穷的那一半人拥有的财富比例仅略高于6%。

虽然莫迪政府总是谈论由更多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但该国专家们警告说,如果经济不能创造出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纳涌入市场的劳动力,这一红利可能会变成“负债”。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称,虽然印度政府鼓励在制造业创造更多工作岗位,近几年仍有数千万劳工回流农村。过去4年里,印度的农业就业人口增加约6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