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哲学体系中,人体的脏腑功能与气血的运行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自然界中天地时序的微妙变化紧密相连。这种理念强调了顺时养生的重要性,即顺应二十四节气的更迭,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充分利用每个节气带来的自然力量,我们能够抵御不利的气候因素,扶正祛邪,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芒种,作为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农历六月的开始,通常出现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当太阳达到黄经75度时。这个时节,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的湿度也随之增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内的湿热容易滋生,从而引发湿热困脾的症状,表现为困倦、乏力、食欲不振等。

因此,在芒种时节,养生之道应当特别注重健脾与护心。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如多食用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食物,以及适当的运动锻炼,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保持心情的舒畅,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对心脏造成负担。这样,我们就能在这个节气中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迎接夏日的到来。

第一要:健脾

芒种时节,气候正由初夏向盛夏过渡,这样的转变使得暑湿之气交织,容易滋生湿邪。湿邪一旦侵入体内,最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身体不适。因此,在芒种期间的饮食调养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应对暑湿之邪,我们应当在饮食上选择那些能够清解暑热、健脾益胃的食物。比如,一碗清凉的绿豆汤,不仅能消暑解渴,还有助于解毒利尿;酸梅汤酸甜可口,能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西红柿富含维生素,能清热解暑,促进食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南瓜、苦瓜、苦菊等食材也是不错的选择。南瓜性味甘温,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苦瓜虽苦,但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功效;苦菊则能清肝明目,消暑解毒。

当然,粥类食物也是健脾的好帮手。在芒种时节,可以适量选择各种粥品,如小米粥、燕麦粥等,它们不仅易于消化,还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帮助调理脾胃功能。

第二要:护心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心主夏。”这句话揭示了中医养生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其中,夏季与心脏相应,心属火,主管血脉并蕴藏精神。

在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的阳气也逐渐旺盛。心的阳气充足,能够推动心血充盈,并使其循行全身,滋养各个脏腑。当心血充盈且运行顺畅时,我们的神志也会保持安定,思维敏捷,情绪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脏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健康与否对其他脏器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夏季这个心阳旺盛的时节,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对心脏的保养。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适度的运动锻炼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增强心脏的功能,使其更加健康、强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中医膏方也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养生食品,例如鹤有方人参黄精小块膏。鹤有方人参黄精小块膏选用道地药材,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纯度;其次,经过浸泡、煎煮、过滤等繁琐工序,充分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遵循严格的传统技艺和独特的工艺流程,最后,采用低聚果胶进行收膏,既保证了口感爽滑,又有利于胃肠道虚弱的人群吸收。与传统的瓶装液体膏滋不同,鹤有方人参黄精小块膏是可嚼食的小块膏体,便于携带,开袋即可食用。

第三要:补水

由于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而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人们倦怠疲劳、精神不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芒种之后,要多喝白开水来补充水分。遵循“小口慢喝、不渴常喝”的原则,避免大口灌饮,这样既能使排汗减慢还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大量出汗以后,适宜喝一些盐开水或盐茶水,来补充体内丢失的盐分,防止血钾降低。

芒种忙,忙耕种。丰收的季节,氤氲谷物清香,顺势而养生,健脾护心守健康。愿你不慌不忙,满怀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