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6月3日,CCTV1、CCTV新闻频道《焦点访谈》栏目报道播出:《文化“30强” 叫好又叫座》。节目聚焦“2024·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上榜企业借助科技创新,在新业态、新模式上的探索及成果成效,展示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全国文化企业“第一梯队”的经验做法。

以下部分节选自《焦点访谈》栏目报道集团获评“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内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近日,在中宣部召开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期间,“2024·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发布,文化企业“第一梯队”精彩亮相。这些企业在2023年度的合计主营业务收入为5026亿元,合计净利润为445亿元,同比增长209%,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和往年不同,今年还首次评选出了“2024·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上榜的文化企业涵盖出版、影视、文旅、新媒体等领域。那么,从这两份榜单上,可以看出文化领域哪些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可以感知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哪些趋势呢?

梳理“2024·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不难发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文化企业做优做强的发展动力。除了带动流量与经营的双增长,还激发文化企业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榜“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中国出版集团研发团队以《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为底本,开发了苏东坡数字人这一IP形象。要让数字人“动起来”“活起来”,中华先贤数字人项目组想了不少办法。工作人员基于70多亿字的古籍大数据资源,为苏东坡数字人研发了人设数据库,并进行了知识图谱的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华书局副编审王建:“我们用了大量跟苏东坡容貌、气质包括生活场景相关的关键词,进行了数据抓取和提炼,基本上包括了角色小传、时代背景、生活图谱、史料外形和场景及配角信息等,有了学术支撑和史料依据。”

项目团队提炼出苏东坡的4个角色样稿,并进行建模,经过专家论证后选出最优的一个进行深度制作,最终利用数字技术使人物动了起来,活了起来。

王建:“从服饰特征上来讲,我们总结四个字:乌帽黄袍。包括腰带的形制和粗细以及外袍的开衩方式等,我们都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包括北京服装学院的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中间也是几易其稿才呈现出现在看到的版本。”

苏东坡数字人运用“文化+科技”的手段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展示出来,用大众能听懂、易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线上线下及各类应用场景辐射人群超千万人次。这一数字化工程的探索,得益于中国出版集团对创新研发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臧永清:“只要有50%的可能就去做,赔了社里也认,哪有探索不失败的。当然,我期盼着能够成功,失败的话我也能够承受,就是要这样去推,鼓励创新,充分用好我们的优势,去拥抱新的技术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植主业,守正创新。作为“2024·全国文化企业30强”之一的中国出版集团,依托内容优势,持续开拓融合发展新路径。去年以来,“中华经典古籍库”上线资源8100余种,累计约25亿字;集团打造的“电子书+有声书”数字内容精品,同比增长20%和40%;制作推广的一批“100万+”的爆款视频,实现近4000万元的广告收入;“穿越时空系列”等“中国故事IP”项目进入全面商业运营阶段,签署了千万级的合作合同。这些数字化的融合传播,成为集团新的增长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数字化转型探索奠定坚实基础的是中国出版集团海量的优质内容。2023年,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全年出版图书2.1万种,重印率稳定在65%左右。动销品种超10万种,保持行业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好书、畅销书撬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的同时,中国出版集团持续推进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主流出版。其中,《复兴文库》第四、五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等重大出版工程正稳步推进。

臧永清:“这是最基础性的文化建设,是我们做好数字化工作的基础,出版国家队的责任和担当。把一些优秀的传统,在我们企业中间一直传承下去。”

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尝试,不仅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助力了文化企业以科技时尚的手法演绎中国文化之美,将中国文化理念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翻看本届榜单,这些企业用一件件文艺精品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获得了口碑和市场的双丰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是文化企业基本的责任担当。同时作为市场主体,文化企业也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模式,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期待有更多的文化企业,能创造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化产品,守正创新,启智润心。

素材来源:央视《焦点访谈》、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