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新任岳阳市委书记张昌平来到了市委市政府大楼前。

然而等待他的却并非欢迎的人群,而是数百名情绪激动的群众。有人在现场拉起了红底黑字的横幅,还有人和负责保卫工作的武警战士发生了争执。

新官上任的张昌平发现,自己连市委大门都进不去,更别说烧“三把火”了。随行人员眼看场面尴尬,只得悄悄对张昌平说:“张书记,我们还是从旁边走吧。”多年后,张昌平依然对这一场面记忆犹新,感叹自己当时是“有门不能进,有道不能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堂堂岳阳市委书记,要进政府大楼居然还得绕路,实在是一时奇闻。

其实张昌平早就知道岳阳出事了,但没想到事情闹得这么大。

此前张昌平是常德市长,当时湖南各城市中,省会长沙的GDP排第一,常德第二,岳阳就是第三。张昌平从“老二”常德市长调任“老三”岳阳市委书记看似是升职,实际上是去“救火”的。而拦在他面前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这起让数万岳阳市民欲哭无泪的案件。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这几百人如此激动,跑到政府门口拉横幅呢?这就要提到这起案件的罪魁祸首——姚林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林辉于1936年出生于岳阳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其貌不扬,但胜在能说会道。凭着出色的口才,姚林辉当上了厂长和支部书记。她人缘不错,人们都尊称她为“姚大姐”。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姚林辉决心自己创业,便办理了内退,即“在编不在岗”。此后她在韩家湾开了一家“大众商店”,经营起了自己的小生意。

姚林辉擅长经营,商店生意也不错,可惜1987年的一场大火摧毁了这一切,姚林辉损失惨重。但她不甘心就此止步,便开始向亲朋好友借钱,要重建商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此为止,一切还很正常,都是合理的商业行为,但接下来就不正常了。姚林辉急于回本,开出的利息极高,甚至给出了每月3%的惊人回报率。借钱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亲戚朋友,无论是亲戚的亲戚还是朋友的朋友,亦或是陌生人,只要愿意投钱都行。

举个例子,投入一万的本金进去,她就能每月给你三百块的回报,一年就是三千六,三年就能翻倍。36%的年利率不但超过了存款和国债,也超过了当时的大部分理财产品,让人们为之疯狂。

姚林辉本身就人脉很广,并且她还真按时按量给回报。在收到第一批“分红”后,投资者们便开始口口相传,都认为“姚大姐”是个想带大家一起致富的热心肠,自己终于发现了一个绝佳的投资对象。

原本姚林辉不过是想借钱把自己的小生意恢复起来,但从给出这个高利率开始,事情的性质就逐渐发生了变化。当时大多数人还缺乏对金融的了解,看到如此之高的利率,大家纷纷投资,资金像潮水一样涌入姚林辉的账户,没几年她就筹集到了6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当时“万元户”都已经算有钱了,姚林辉手握600万元,出手也顿时豪横了起来。办一个小商店已经满足不了她了,她开始四处投资,先是办印刷厂,接着又办床上用品厂,随后又扩展业务,成立了一家“富盛实业总公司”。

但要注意的是,姚林辉看似财大气粗,实际上用的都是别人的钱。她最初打出的旗号就是“集资”,号召大家都来给她投资,她办厂后给大家高额分红。但问题是,分红这种事情是有利润的时候才能进行的,没有利润的时候怎么分?

但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大家都默认“姚大姐”是个有手段的人,肯定是能带大家一起致富的。再加上姚林辉之前也按时支付了许诺的回报,众人也就对姚林辉的企业能赚钱这事儿深信不疑,几乎没人会思考姚林辉是怎么赚钱,怎么给他们分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姚林辉的“富盛实业”看似蒸蒸日上,实际上一直在赔钱。可能是因为姚林辉只适合经营小商店,不擅长办厂,不适合当那种大老板。也可能是因为姚林辉找到了更赚钱的方式,所以就无心经营了。

什么方式呢?相信有人已经发现了姚林辉“生意”中的不对劲,既然一直在赔钱,她又是怎么给投资者支付分红的呢?

答案是“拆东墙补西墙”,用后一批投资者的钱去支付前一批投资者的分红。这样一来大家得了甜头,就更加相信富盛实业在赚钱,来投资的人就更多了。姚林辉就可以再用之后投资者的钱去支付前面投资者的分红,她的“生意”就这么越做越大,手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有了这种快速来钱的方式,她哪还有心思经营什么实业呢?

于是姚林辉顾不上企业亏本的事实,将心思都用在了宣传自己的“投资”上,吸引更多的人来给她投资,从而让富盛实业完成了滚雪球式的扩张。至此,姚林辉集资的性质已经发生转变,实际上成了无根浮萍,是没有任何保障的非法集资。她的一切“盈利”,都是通过后来者的投资实现的。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已经明白了,这就是一种“庞氏骗局”,也称“金字塔骗局”。这一骗局已有百年历史,却屡试不爽,总能吸引人上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庞氏骗局的“外衣”很多,但核心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用新投资者的钱来让老投资者获利,制造一种投资就能获得高额回报的假象,从而汇聚更多的投资。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投资”“实业”一开始就是个空壳,完全是“空手套白狼”,但当时很少有人明白这一点。

由于庞氏骗局内部空洞无物,实际上并没有盈利,因此无论其怎么“滚雪球”,最后都必然像泡沫一样破灭,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手法高超的集资者能撑个几年甚至十几年,也有些人只能维持几个月。但结局都是集资者卷款跑路,留下一大群欲哭无泪的投资者,这次的姚林辉案也是一样。

从以高回报为诱饵筹集资金开始,姚林辉的资金就不再用于真正的实业,而是用于“装样子”“摆排场”,将更多的人拉入这场骗局。她将公司门面装点得异常豪华,又大肆注册新公司,比如油墨公司、玉器公司、装饰公司等,以此制造出富盛实业生意火爆,能够迅速赚钱的假象,让投资者们放心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姚林辉还抓住了人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知道空口宣传终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便时不时邀请一批投资者来公司参观。投资者来后发现公司里人来人往,厂里也很红火,便相信富盛实业确实能赚钱了。毕竟一般人也不懂企业具体是怎么运作的,觉察不到富盛实业内部的危机。

姚林辉的宣传手法不止于此——她虽然搞经营不行,但迷惑人的水平是一等一的。她还指使财务做假账,搞出一大堆盈利数字,缴纳了大量税款。这也遮住了部分领导的眼睛,无论如何,她确实在纳税上很积极,为当地财政做了不小的贡献。

此时的姚林辉可谓“名利双收”,不但吸纳了大量投资,还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头衔,比如“中国优秀企业家”、“湖南工商联妇委会副主任”等。投资者看到她有这么多头衔,也就更相信姚林辉,更觉得富盛实业靠得住了。姚林辉还专门成立了“融资部”,每天都有大量市民拿着钱去融资部要求投资,不少人把家底都投进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1995年,无锡新兴公司案发,被曝出非法集资32亿元,大批市民血本无归。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岳阳市政府也发了公告,希望市民们谨慎投资。

按说这时候投资者看到类似的非法集资的例子,应该有所警醒才对。可大多数人总有侥幸心理,觉得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依然相信富盛实业。

但实际上,庞氏骗局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最后只能破灭,富盛实业和新兴公司在这点上是一样的。富盛实业此时同样深陷亏损之中,为了能支付分红以维持骗局,他们只能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的投资者卷入这场骗局。

到了1997年,富盛实业终究还是无法维持下去了,姚林辉等人一把火烧毁了富盛的档案室,以此毁灭证据。两个月后,大家都知道富盛实业的泡沫要破灭了,纷纷堵在公司门口要钱。姚林辉向投资者下跪,保证一定会还钱,实际上却在准备跑路。

7月18日,在政府人员宣称姚林辉等人已经被控制后,姚林辉却偷偷离开了岳阳,辗转逃往缅甸,她的携款潜逃让事态更加严重。但8月15日,姚林辉不知为何又跑回国内,最后在妹妹家里自杀身亡。

姚林辉是死了,可她留下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部分投资者眼看在富盛实业要不到钱,便跑到政府门口拉横幅,要讨个说法:为什么明明说已经控制姚林辉了,她却还能逃走?自己的钱还能不能追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张昌平新官上任却无法进政府大楼的原因,他随即开始处理富盛实业案。其实岳阳市政府之前就已经劝市民们谨慎投资,声明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因此政府是没有赔偿义务的。但只说一句“没有义务”解决不了问题,投资者们还群情激愤着呢。

张昌平在多方走访调查,并与投资者代表交谈后,还是决心处理这一问题。处理方案分两条线进行,一条是安抚群众,让他们放心,用合法手段争取权益。一条是拍卖富盛实业,通过拍卖富盛的剩余资产来偿付部分投资者的投资。毕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姚林辉等人虽然跑路了,但富盛的不动产他们是带不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还要对富盛集资案的策划者进行追责,追回他们卷走的财产。姚林辉能搞出这么大的乱子,自然不是靠她一个人,富盛实业的诸多高层都参与了集资案。甚至某些监管不力、工作失职的公职人员,张昌平也对他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分。

在张昌平的一系列措施下,投资者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张昌平还邀请他们派出代表,参与对富盛的资产清查工作,众人也就都放心了,再也没人闹事。

最后,富盛案的11名主要嫌疑人分别被判处了各种刑罚,他们卷走的财产大多也被追回。截止1998年8月,已经有42%的本金被还给了投资者。至于富盛的资产拍卖,则一直持续到了199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富盛案终于告一段落,投资者们追回了自己的部分本金,也不算血本无归了。当然全部拿回来是不太可能的,只能说是花钱买了个教训,这也再次提醒我们:投资一定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