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正能开阔孩子视野的,都是那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 | 土豆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暑假还未到,隔壁邻居就早早给她儿子安排了假期的研学游。

这一趟准备去加拿大,一个孩子费用就要3万多。

她们家庭条件其实挺一般的,所以一开始也并没有考虑研学的事儿。

但看着儿子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要出国研学了,她和老公也就咬咬牙报名了。

夫妻俩兜里又没那么多钱,只能厚着脸皮去找儿子的爷爷奶奶帮忙。

举全家之力,最后才终于把钱凑齐了。

这几年,研学之风越吹越猛了,家长圈里流传着一条关于孩子暑假的鄙视链:

一等暑假研学、二等暑假旅游、三等暑假补习、四等暑假回老家。

研学排在了暑假鄙视链的最顶端,花费自然也是最高。

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有些高端路线费用甚至超出了1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一想到孩子不去可能会落后于人、会被人瞧不起,父母们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跟风而上。

之前就曾有妈妈吐槽,一直以来,她都没有在意过那些暑假研学团,只是每年会抽空带儿子在国内旅旅游。

因为家里条件普通,而一次研学起码就要花她3个月工资,真的消费不起。

可儿子小学毕业那年,却再三请求她,今年一定要参加研学。

她一番询问才知道,这六年来,儿子所在班级竟只有他一人没出过国。

每次开学时,同学们都会交流假期生活,分享出国经历,只有儿子完全插不上话。

她一下子就被逼急了,说什么也要让儿子去国外看看,长长见识。

有数据显示,在参加过国际游学的家长中,近40%的家长月薪为1-2万,近25%的家长月薪为8千-1万,月薪在3万以上的并不是很多。

支撑起出国游学市场的,一大半都只是普通父母。

他们的初衷,大多数都是为了让孩子见见世面,不想让孩子输在起点。

可让父母们掏空钱包、趋之若鹜的研学营,真的有必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有两位父母分享了自家孩子研学的经历。

一位妈妈说,自己和丈夫都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月收入加起来不过万余元。

两人平时对自己抠抠搜搜,唯独在女儿的教育上从不吝啬。

女儿小学三年级时,她花了近1万报了一个清北研学游,一是想让孩子去看看祖国首都,二是想让孩子感受下名校氛围。

本以为女儿这一趟会收获满满,或是被激发斗志,种下好好学习的种子。

可结果,当问及女儿研学的细节和感受时,她竟然什么都答不出来,还抱怨说“太累了,下次再也不去了”。

那一刻,这位妈妈才反应过来,什么“在京一周,影响一生”,不过是商家吸引家长的噱头。

期待用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就能提升孩子的认知,真的是自己太理想化了。

像这种浅尝辄止的“研学”,对孩子的身心很难有什么大的触动。

还一位爸爸说,有一年暑假,他给儿子报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航海游。

为了儿子的这次航行,他连续加班了好几个月,就想多赚点奖金。

可儿子回来后,脸上却没有半点开心和满足。

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儿子是埋怨自己没给他买和同学一样的高级装备。

他给儿子准备的自然都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可其他的孩子,全都有高端的望远镜、潜水服,还有专业的摄影器材。

对比之下,儿子觉得自己不如其他人,心里又自卑又嫉妒,自然没有心情好好玩了。

这位爸爸很是后悔,自己辛辛苦苦,花了大把的钱,没撑起孩子的眼界,却助长了他的虚荣。

很多父母,都如同他们一样,希望孩子去研学能增长见识。

看看鸟巢和水立方,孩子就能深刻领会奥运精神;

到名校里走一圈,孩子转身就会变得自律上进;

去国外游一次,孩子就能被不同的文化熏陶;

可教育是长期投资,它并不像普通商品那样“即买即得”。

很可能家长钱花出去了,孩子见识没长多少,脾气却长了,攀比心和虚荣心也跟着上来了。

所以我说,天价研学团,不过是收割普通家庭的“杀猪盘”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知乎上看过一位网友的童年故事。

她的父亲是一位货车司机,小时候常常带着她一起出车。

所以她去过好多好多地方,但是关于沿途风景和风土人情,她却一点印象都没有。

记忆犹新的,都是一件件特别小的事情。

中午的时候,父亲会把车停在路边,弄几块砖头搭个小土灶,再去捡些树枝,用一个小铁锅焖饭,真的很香。

父亲还会在路边摘野豆荚给她玩,黑色的外壳,里面是细细的黄褐色的种子,一晃起来就像沙锤一样沙沙作响。

父亲还抓来了一只青蛙,用细绳绑住它的一条腿,让她在车里不觉得无聊。

天黑下大雨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父亲开一段路,就要停下来用一只大电筒照一照前方的路况,然后小心翼翼地往前开。开了一段,又停下来、又照、再开。

她始终记得,父亲一边探路,一边还不忘安慰她“有爸爸在不用害怕”。

还有每次修车后,父亲就会把一根塑料管插进油箱,对着管口猛吸一口,又迅速把管口朝下放到铁桶里,引出汽油来清洗修车工具和大车零件。

所以网友在没上初中之前,就知道了什么是“虹吸原理”。

她不记得自己去过什么地方,看过什么美景,却对这些细微的事情印象深刻。

在她眼里,爸爸没什么文化,但却乐观向上,懂得很多生活小技巧,也读过很多书,给了她很多的爱和陪伴。

也是爸爸,教会了她爱自然、爱生活,让她明白,即使生活不易,也要保持真诚和热情,努力寻找生活的乐趣。

我们常常将孩子的成长和见识,局限于昂贵的游学项目。

却忽略了,真正能开阔孩子视野的,都是一些大人眼里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

这个世界远不止一面,不管是好的坏的,苦的乐的,只要是孩子认知以外的,那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世面”。

而这些,不需要去很远,更不需要很多钱。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好的教育是灵魂的建设,不是金钱的堆砌。

我想起了董宇辉,这个来自贫苦农村家庭的孩子,但他的见识与格局,却让人人敬佩。

他的父亲,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给了他最好的教养。

父亲会带着他一起,喂小鸟、养蚂蚁、抓蝈蝈、到草丛中捕蛇,满足他的好奇心;

父亲会自己捧起书本,抄录书籍,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他对阅读的喜爱;

父亲还会借着生活和挫折,传递给他正确的价值观,教他为人处世的智慧。

董宇辉的童年,没有五花八门的研学团、夏令营,甚至连一次普普通通的旅游都不曾有过。

扛着锄头的父亲,用最朴素的品质和智慧,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所以,普通家庭,别总想着用钱去托举孩子了。

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绝不是报个团研次学,去外面晃荡一圈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与其送孩子去跟风打卡,倒不如让孩子去做些“接地气”的事情。

多带孩子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神奇和奥秘,让他自己主动去观察、思考,寻找答案;

有空去乡下看看,体验插秧栽种,听听蝉鸣蛙叫,感受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给他一些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摆摊,去坐大巴,哪怕是早起去菜市场逛逛;

放下手机,与他一起读书、思考、交流,在书本中丈量世界、提升眼界......

这些只要用点心就能做到的事情,对孩子性格的滋养、品质的塑造才是真正看得见的。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