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3000N发动机工作约6分钟后,成功将上升器送入预定环月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采样和封装过程中,科研人员在地面实验室,根据鹊桥二号中继星传回的探测器数据,对采样区的地理模型进行仿真并模拟采样,为采样决策和各环节操作提供重要支持。

智能采样是嫦娥六号任务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探测器经受住了月背高温考验,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了月球样品,实现了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六号着陆器配置的降落相机、全景相机、月壤结构探测仪、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等多种有效载荷正常开机,按计划开展了科学探测,在月表形貌及矿物组分探测与研究、月球浅层结构探测等科学探测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探测器钻取采样前,月壤结构探测仪对采样区地下月壤结构进行了分析判断,为采样提供了数据参考。

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等国际载荷工作正常,开展了相应科学探测任务。其中,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在地月转移、环月阶段和月面工作段均进行了开机工作;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于月面工作段进行了开机工作。安装在着陆器顶部的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成为月球背面可用于距离测量的位置控制点。

表取完成后,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该国旗由新型复合材料和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由于落月位置不同,嫦娥六号国旗展示系统在嫦娥五号任务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性改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地面起飞相比,嫦娥六号上升器没有固定的发射塔架系统,而是将着陆器作为“临时塔架”。与嫦娥五号月面起飞相比,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起飞,无法直接得到地面测控支持,而需要在鹊桥二号中继星辅助下,借助自身携带的特殊敏感器实现自主定位、定姿,工程实施难度更大。嫦娥六号上升器点火起飞后,先后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三个阶段,顺利进入了预定环月飞行轨道。

后续,上升器将与在环月轨道上等待的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进行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并将月球样品转移到返回器中;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环月飞行,等待合适的返回时机进行月地转移,在地球附近返回器将携带月球样品再入大气层,计划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插播一则广告

中国组团月背“挖土”,尴尬了谁?

来源:长安街知事 撰文:何若

九天揽月,探索不止。回望二十载,中国航天人和科学家推动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先后成功奔月,嫦娥三号着陆虹湾,嫦娥四号降落月背,嫦娥五号采回1731克月壤,“绕、落、回”三步走稳稳当当,这一幕幕催人奋进的探月大戏,也点燃了更多人探索宇宙的雄心壮志。

中国探索太空既立足自身,也面向世界、造福人类。以这次“嫦娥六号”为例,其就搭载了法国氡气探测仪、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巴基斯坦立方星、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等4台国际合作载荷。再向前梳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中国与欧空局以及奥地利、法国等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测控支持、载荷研制、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空间站面向联合国会员国发布合作机会,多个国际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一些外国航天员已学习了多年中文,“就是期望有一天可以登上中国的空间站”……从探月到探火再到空间站建设,开放合作的成果处处可见。

敞开大门的我们,其实经历过一次次被拒之门外的痛苦。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合作,结果吃了闭门羹。2011年,美国国会更是出台“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及与之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同中国航天机构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以至于有NASA官员抱怨,“连请中国同行喝杯咖啡都担心被控违规”。

仰望星空、探索未知,小到每一个人,大到整个地球文明,都有对星辰大海的好奇与向往。当然,真要进入太空和利用太空还要看能力是否具备。也许因为我们自己曾经一穷二白,被冷眼以待过,所以才更加明白国之大者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开展科技合作,促进全球共同进步。这与某些国家和组织要建立太空部队、宣布把太空列为一种新战场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不止一位航天员说过,在太空俯瞰人类美丽的地球家园,是完全看不到国界的。在浩渺宇宙面前,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为了识别飞越地球的潜在危险小行星,国际社会加强对近地小行星的发现、监测和预警合作,联合国大会更是批准成立了国际小行星预警网;为了拍出一张来自5500万光年外的黑洞照片,全球8台射电望远镜应声而动……

展望未来,随着宇宙探索进入更辽阔的疆域,越来越多国家加大深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在升级。只有摒弃“吃独食”“搞排他”的狭隘观念,凝聚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在漫漫征途上走得更远。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算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足百年,距离“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这一目标更是漫漫无期。但只要创新创造的脚步不停,合作开放的理念坚定,这场人类文明的远征必将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本文由@航空知识 综合自公众号:

新华社、中国新闻网、长安街知事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