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创新

□ 陈套 万劲波

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在科技创新。当前,全球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已从产业链竞争转向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竞争。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创新,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带动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应对大国竞争与逆全球化等风险挑战,必须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通过跨区域、跨部门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长期以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度不够高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从科技成果转化来看,“卡点”“堵点”依旧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大、风险高、链条长,企业单方动力难以持久,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必须统筹起来,打造高能级平台来耦合创新资源,才能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样品”“样机”到企业“产品”和市场“商品”转化。从供需关系来看,科技成果供给尚未形成高效支撑动力。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22年我国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转化率为13.3%,高校只有3.9%。在产业需求侧,我国传统制造业体量大,急需科技创新提供新工艺、新技术、新变革,促进企业依靠技术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其次,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端、智能、绿色的工业化,是实现资源低耗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数字经济为主导,推动不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整体升级的产业形态。二者都依赖于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基础零部件、核心元器件、材料、软件、工艺等方面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通过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使其具有较强的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内部需求来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再造,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必须以创新链为支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需要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支撑。从外部环境看,解决“卡脖子”问题、补齐产业链短板,才能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

再次,有利于在更大范围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通过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创新资源,形成梯次接续和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能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通过统筹空间布局,促进“四链”延伸拓展,实现科技创新共研、技术溢出、产业关联、信息共享和要素协同,可以促进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集群、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如科创中心城市,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创新上下功夫,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打造自主创新链和衍生出更有效率、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科技基础相对较弱区域,发挥区位优势,充分运用科技强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承接和支撑更大区域范围内产业链的发展。

科学把握本质内涵

首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具有共同的发展载体。通过企业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可以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效应和整体效能。创新链中的创新主体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产业链中的生产主体包括从生产原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上下游企业。共同的发展载体是企业,共同的目标是价值创造和增值。将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起来,围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产业创新、高能级平台建设等,统筹谋划部署、整体系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利于加快形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其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具有共同的融合节点。企业是产业创新的重要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终端主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体现在创新主体与生产主体、创新过程与生产过程、创新成果与制造产品的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就是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改造提升的需求,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研发攻关,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形成具有韧劲的完整产业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就是创造引领需求,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关键在资源要素流通。高校、院所和企业是创新的供给方,企业同时也是技术的需求方,与政府、科技中介等多种主体形成协同创新网络。依托企业这个关键主体,整合知识、信息、技术、金融等资源要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演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体具有地域空间集聚特征,要从体制机制、要素流动、产业协作、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等方面实现更高效的协同联动,推动创新成果应用、企业竞争力提升和产业进步,达到优势互补、要素互动、开放融合的效果,凝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四,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基础在于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要素和结构,注重内部协同和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优势创新资源要素,促进项目、平台、政策、金融等方面的融合协同。积极推进高层次高水平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形成创新集聚、人才集聚,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我国已形成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和若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批区域科创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加快建设,要发挥好重大创新区域和平台的策源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跨组织协调,扩大对外开放。

切实加强路径选择

首先,加强政策制度引导,在体制机制上统筹协同。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平台、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完善多方联动、融通协同的要素开放共享服务工作体系,加强优质创新资源有效集成。强化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体系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各创新主体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推动创新主体资源、人才和成果开放共享。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建立地方科技、经信、发改等统筹科技与产业、平台与项目的协同机制,以解决共性技术底层的重大科学问题为目标,构建从产业创新中凝练出基础科学问题的机制,面向未来布局科技与产业项目,形成在更大区域更广泛范围内的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联合答题的模式。

其次,强化项目平台牵引,在整体部署上系统推进。主动融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一体化部署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平台和项目。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前瞻布局,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源头创新和前沿技术策源能力,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体化组织管理机制,推动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创新基础支撑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与高校、院所协同攻关。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创新研究院,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创新联合体。发挥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作用,成立大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善“母基金+引导基金+产业基金+专项资金”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第三,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在产业培育上整合优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竞争力和影响力。编制区域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围绕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重点方向,创新应用场景,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促进企业高新化、专精特新化发展,加快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加大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推广支持力度,培育世界一流创新企业。

第四,推动资源共用共享,在内外联动上融合开放。在区域内外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重大创新项目、重大科技平台和重大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共建共享为重点,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供应链、优势创新链跨区域布局,实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内外联动、分工协作、协同共进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强区域的原始创新成果到经济强区域转化落地,经济强区域的产业技术瓶颈,放在科技强区域研发。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开放。加强创新主体开放融合,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跨区域溢出融通。充分发挥自贸区等先行先试和引领示范作用,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率先与国际接轨,拓展国际合作,带动各类创新主体开放创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