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印度请求中国帮忙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并承诺投资130亿美元

然而,以“基建”闻名世界的我国,却拒绝了这项利润高达百亿的“基建工程”,并表示:你们另请高明,我们无福消受!

为什么我国要拒绝这项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起因•】———》

近年来,印度政府开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路铁路等关系重大的项目。

其中,新德里至孟买高速公路项目无疑是印度最关注的一个。同时,印度政府将之视为"国家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高速公路全长1386公里,连接首都新德里和印度最大城市孟买,预计总投资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0亿元。

一旦建成,两大城市间的行车时间将大幅缩短,从目前的24小时减少到12小时以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时至今日,印度官方仅完成了246公里的路段,但印度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几乎耗尽了全部国力。

面对剩下的1140公里路程无计可施,印度不得不转向中国寻求帮助。

然而,中国人也并非缺乏警惕和识破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车之鉴•】———》

印度在俄罗斯身上的一系列操作,令人生疑它的诚信程度。最明目张胆的便是石油交易的那出"宰客"大戏。

趁着俄乌冲突,俄罗斯油气遭遇西方封锁之际,印度顶风而为,大手笔从俄罗斯低价购进大量石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入股的价码还未算完,印度就再对俄罗斯穷追猛打了。

它们暗地里将这些低价俄油高价转手卖给欧洲买家,赚取了可观的暴利。俄方对此虽有怨言,但已经为时过晚。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俄罗斯提出用人民币结算,以避免受贬值的卢比带来损失时,印度方面不仅拒绝,还极力维护因贬值而几乎形同废纸的卢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殊不知,人民币作为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其威望和地位正在与日俱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比卢比值钱得多了。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之所以如此顽固坚持使用卢比,恐怕是怀有卢比国际化的野心。

印度希望能借俄罗斯的力量,将卢比打入国际市场,从而提升本币的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很显然,这一做法在于俄在利益受损,因此受到了坚决反对。

追溯历史,印度和俄罗斯之间由来已久的相互"掏空"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期间,印度就拖欠前苏联高达90亿卢布的庞大债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期赖账不还,直到苏联土崩瓦解,面对俄罗斯当局提出以3000万美元优惠利率了结的合理方案时,印度方面这才痛快应承了事。

对于印度的"宰客"行径,俄罗斯自然无法坐视不理。

在石油交易问题上,俄国推出了一箭双雕的回击方案:暂停了与印度的卢比结算机制,同时终止了原定向印度交付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武器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印度曾以1美元的低价从前苏联手中购入一艘旧式航空母舰,可谓是赚到了。

不过,俄罗斯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快便在修理费用上开足了马力。

原本那艘老旧的苏联航母,早已破旧不堪、故障百出,远非印度本土工程技师所能修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别无选择,只能请俄方出手相救。趁此良机,俄方开出了高达23亿卢布的天价维修费用,让印度在这桩看似"美味"的交易中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空有虚名•】———》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截至2023年,印度其GDP总量超越英国,稳坐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宝座,同时,印度的公路总里程更是高居世界第二

但这里面包括了农村小道、山间羊肠小路等低等级道路。真正符合现代化标准的高速公路却屈指可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公路质量低劣、管理效率不佳,到处是坑坑洼洼,每年要造成数万人的伤亡。

公路事故频频发生,除了路面坎坷之外,印度超载和超速的运输车辆也是祸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拥挤不堪的公路上,往来的卡车车阵象芝麻般密密匝匝,车斗上往往堆满过量货物,为了赶时间更是熄火飞驰,将路面压得汩汩冒烟。

与公路一样,印度铁路系统也早已"风雨飘摇"。这张面积广阔的老旧网络,无力承载沉重的运输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多数列车都会迟到,有时误点长达数小时,给旅客带来极大不便。

而由于铁轨老化开裂,接连曝出的重大安全事故如定时炸弹般威胁着乘客的生命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建杀手•】———》

仅在2023年,就发生了两起大型列车相撞事故,共造成上百人死伤。

老化的铁轨无法承受巨大载荷,在重车压力下断裂开裂;机务人员操作失误,再加上列车防护装置陈旧失灵,导致两列火车猛烈撞击,造成了惨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8月,印度米佐拉姆邦喀拉墨区同样上演了一出令人叹息的惨剧。

一座几百米长的铁路桥梁在工人们的操作下拔地而起,这是一座横跨恒河支流的大桥,工程浩大。

但就在桥面的混凝土结构几近完工时,整座桥身突然不堪重负般轰然倾颓,一地钢筋水泥砸落现场,漫天灰尘在阳光下弥漫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6名正在施工的工人瞬间坠入深渊,他们或被高空坠物砸中,或被坚硬的地面压扁身躯,当场死亡。

同年,在印度交通枢纽——苏赫特大桥上同样发生了一起塌陷。

你敢信仅仅是因为货车上装载了一件150吨重的变压器,就导致了枢纽大桥的断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印方调查发现该变压器是从中国生产的,竟将矛头直至中国,要求中国负责任。

这几起事件都说明了印方虽对外号称“基建强国”,但也只是空有虚名罢了。

随着中产阶级壮大,越来越多民众对出行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忧外患,已经让本国民众忍无可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求助中方•】———》

有调查显示,近年来印度富裕人群对公路和铁路质量的不满度已经攀升至80%以上。

他们无不厌倦地抱怨着拥堵、延误和安全隐患,对政府的基建投入显然是一无所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这一雄心勃勃的基建目标,注定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恰恰是印度当前捉襟见肘的地方。

印度曾试图动用国内工程资源自力更生,但因地质条件艰巨、技术水平有限、资金短缺等种种原因而屡屡受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14年开始,印度就启动了耗资1万亿卢比的基建拨款计划,甚至直接叫嚣要超越“中国”。

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初见成效,仅仅200多公里的高速就已经穷途末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只能求助于中国这个"世界基建之王"。

毕竟,中国在高速铁路、港口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拥有强大的资金、技术和人力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实力•】———》

说到基建,中国确实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截至2022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达15万公里,占全球四分之一,高铁更是全球最长。在公路建设上,中国内地公路总里程达560万公里,全球领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硬实力的背后,是中国基建工程的精湛技艺和过硬质量。

中国高铁"复兴号"在设计和安全性能上遥遥领先,时速达350公里;中国桥梁建造在世界上也赫赫有名,港珠澳大桥就是标志性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国内,中国企业的铁锤般威力同样彰显在世界各地。

肯尼亚蒙内铁路、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轻轨等一系列豪华大餐,都让外国民众对中国工程产生了新的认知。因此,印度对中国基建实力的认可与期待,也是理所当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拒绝原因•】———》

从上述种种迹象看来,印度显然是个身怀"二心"的老奸巨滑之辈。

在同他国打交道时,它屡屡占便宜、赖账、生事,其行为简直是缺乏基本诚信的最佳注脚。这怎能不让谨慎的中方产生戒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印度拿出了几百亿卢比的预算来修建这条高铁,到底能否全权兑现也是一个未知数。

近些年来,印度财政窘境不断加重,政府债务负担在不断攀升,本币卢比贬值更是一蹶不振,这无疑加大了其支付能力的风险。

而国防开支正是印度亟待控制的一项沉重负担。放眼世界,印度在军备竞赛上一往无前,财政拮据的矛盾更是日益尖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统计,2022年印度的军费开支高达7600多亿卢比,相当于同年GDP的2.7%。但即便如此,其国防实力仍远逊于中国。

从历史借鉴,类似这种印度单方面对外签订的重大合约,往往是华而不实的空话,最终付诸东流。

对于中方来说,面对如此"精明"的印度,如何确保这笔高达800亿元的投资不会成为一锭重金被后浪推前浪的牺牲品?

一旦印度方面临资金短缺而中途夭折,中方不仅是工程上的损失,更是信誉上的重创。

因而,审时度势,全盘权衡利弊,对于此次项目是否值得承接,中方都将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