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玉兔捣药”

数千年来

中国人对问鼎苍穹、登上神秘的月球

充满了梦想和期待

其中,以嫦娥工程为代表的

月球探测工作

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实现了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

6月2日6时23分

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

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

成功着陆在

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预选着陆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图为着上组合体着陆后太阳翼帆板展开模拟动画

从“嫦娥一号”撞月成功

到如今,“嫦娥六号”着陆月背

开始人类首次月背采样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名字——

叶培建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

从“资源二号”到嫦娥系列工程

“嫦娥奔月”“逐梦火星”

他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

作出了巨大贡献

令无数人为之动容的是

从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

到昨天,“嫦娥六号”成功落月

5年来,叶培建院士陪着“嫦娥”长大

他也变得白发苍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国家不强大不行
我得做一点事情”

1945年

叶培建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

他的父亲参加过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叶培建常常听父亲讲述抗美援朝的经历

所以从小下定决心

要为国家尽己所能

“一个国家不强大不行,

我得做一点事情。”

在考大学填志愿时

想起父辈们在缺乏空军支援的

朝鲜战场上流血牺牲

叶培建立志献身于我国国防事业

且第一、第二志愿填的都是航空院校

结果却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

毕业时,他被分配到卫星总装厂

当了一名技术员

1978年,改革开放

叶培建作为第一批研究生

以优异的成绩赴瑞士学习

并于198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时的叶培建(右)

叶培建说:

“金屋、银屋,不如我的茅草屋,

茅草屋是我自己的家。”

他在国外完成学业后

没有因为优厚的待遇

留在被称为世界花园的瑞士

而是毅然回到了祖国

投身于国家寄予重托的航天科技工业

有人曾问叶培建

选择回国经历了什么思想斗争

叶培建说,没有斗争

自己从来没考虑过留在国外

“问这个问题,是小看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90年代

他作为技术负责人

参与深圳股票交易卫星VSAT网的设计

有单位想以40万元的年薪“挖”他

当时,叶培建一个月工资才1000元左右

但他丝毫不为所动

在叶培建心里

家国是唯一的坐标

救回“失联”卫星
“在航天中100-1=0”

叶培建亲历并参与了

多个航天重大工程的科研攻关

不少航天人笑称

“有叶院士在,才踏实。”

然而叶培建却总是说

“我是个干活的,

扛得住要扛,扛不住也要扛!”

2000年9月1日

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

中国资源二号01卫星拔地而起

正当大家满心期待

卫星正常入轨发挥作用时

却传回了问题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源二号卫星模拟图

叶培建坚定自己是主帅

有责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

他细细排查

发现是地面发错了一条指令

这就需要再发一条补救指令

把卫星抢救回来

叶培建说:

“地球不是在这么转吗,由西向东,

要等到它从中国东部再转进来的时候,

经过长春上空,

我们才有可能把指令发上去。

结果那天,一串指令发上去,

全部成功,卫星立刻就正常了,

还是要把工作做在前面,

要细之又细,慎之又慎,

这句话都是血的教训带来的。”

经历了这一次惊心动魄的“急救”

资源二号01星成功在轨运行

并超期服役两年多时间

与资源二号02星、03星

共同组成我国首次卫星太空组网

为我国国土资源勘查、

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

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

传回大量数据和资料

叶培建将这些成功归结为

“责任大于天”

“航天有一句话叫100-1等于0,

我做得再好的一个东西,

你这个小部分没有做好,

就可能是失败。

所以我要求我们每一个设计师

做每一件事情,

都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某型号任务中,一笔一划标注进展的叶培建

老将领军探月
除夕晚上10点下班都嫌早

叶培建与“嫦娥”的缘分

起始于2001年

国防科工委 找到 叶培建

要他担任嫦娥一号卫星的

总指挥和总设计师

但叶培建并没有马上答应

当时他手上有两个大的项目正在进行

工作压力很大

再加上夫人刚刚去世

心情也不是很好

不过,犹豫再三之后

他还是决定出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

年近60岁的叶培建老将出马

面对技术封锁

叶培建带领

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 年轻科研团队

从零开始

“我们就是靠航天精神。拼!”

“过去卫星在地球附近飞,

只有一个轨道,

现在要让卫星从地球飞到月球,

完全是两个概念。”

三年内要设计出一个全新的航天器

步步都是困难

但对叶培建来说

挑战越大,动力也就越大

毕竟他已不是第一次

领略过这样的艰难

早在1996年

叶培建担任资源二号卫星

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时

就带着不服输的精神攻克了几道难关:

最高分辨率、最大存储量、

最大传输速率、最长久寿命……

在技术攻关的同时

叶培建还要 完成另一项重任:

对各种设备的性能周而复始地检测

“对于其他型号出现过的问题

嫦娥一号卫星项目都自动对号

认真举一反三

绝不轻易地说‘没有’。”

在嫦娥一号卫星总装时

他们提出对发动机安装情况进行复查

结果真发现了问题

消除了一个重大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航天人的严谨、忠诚

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已经融入到叶培建的骨子里

他说: “做事只有‘行’和‘不行’,

没有‘差不多’。”

在为“嫦娥”奋战的三年多时间里

叶培建和他的团队

几乎没休过一个节假日

叶培建回忆说

“有一年除夕夜,

我宣布(晚上)10点钟下班,

大家都很惊诧——

今天下班怎么这么早?”

“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
揭开月球神秘面纱

在研制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下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获取世界上第一张

带有月球南北极的 清晰全貌图

之后经历八次变轨进入月球轨道

正式开展绕月探测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一号”卫 星成功撞月

继“嫦娥一号” 一举实现

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之后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也成功进入太空

2013年12月

“嫦娥三号”成功落月 之后

针对“嫦娥四号”

落在月球哪里的问题出现分歧

有人认为,稳妥起见

应该把探测器落在月球正面

叶培建则提出:

月球背面没人去过

“嫦娥四号”

要迈出人类尚未迈出的那一步

“没有大胆创新,

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四号”登 陆月球背面

2019年, “嫦娥四号”实现

世界第一次的月球背面软着陆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当时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后

发动机上的一个阀门故障

在短短几十秒内

就让探测器损失了20公斤燃料

月球还没到

燃料不够用怎么办?

幸运的是

航天人做了充足的预案

失误在预案范围内得到了及时补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培建站在“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身后紧紧握着她的手,这是对经历了重大危机的年轻人的无声安慰。

2020年12月

“嫦娥五号”不负众望

不仅带回了1731克月壤

还首次实现了

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技术

又开创了一项世界先例

昨天(6月2日)6时23分

“嫦娥六号” 着陆器和上升器

成功着陆在

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

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

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

天上有颗“叶培建星”
他被授予“人民科学家”称号

从事航天事业五十余载

中国探月工程中的每一次突破

背后都有叶培建的身影

2017年1月

为表彰他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

卓越贡献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

将编号“456677”的小行星

命名为“叶培建星”

对此,叶培建说

“那颗星并不属于我,

但却给我带来了

一份新的责任与使命,

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再多做点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56677号“叶培建星”

2019年

叶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

这一国家荣誉称号

叶培建表示

这个荣誉称号很崇高

自己一定要对得起这个称号

对于人民,他有三层理解:

第一,称号是人民授予的

是人民的科学家,要感谢人民

第二,自己是人民的一分子

哪怕得了荣誉称号

也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第三,要继续为人民服务

为中国建成航天强国多作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到底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

这个问题叶培建被问了很多次

他的回答延续了一贯的探索精神:

“我相信,我一定能够看到

中国航天员去月球。

将来可能还有载人探小行星,

载人探火星等。

再远,我们将来还要探测木星,

探测太阳系的其他行星,

争取往太阳系外去探索。”

谈及未来, 叶培建始终认为

“要想得更远一点”

“一个人没有想象力、没有好奇心,

是没有动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胸怀爱国心,笃行报国志

一腔热血,只争第一

是叶培建多年来航天历程的真实写照

探月工程壮举的背后

是叶培建院士呕心沥血的付出

和千千万万航天人的努力!

致敬“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

致敬中国航天人!

中国航天,永远值得期待!

来源 | 综合自人民 日报、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央视新闻、空天逐梦、新华社、中国科学报、新华每日电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们的太空、国际先驱导报等

编辑 | 樊一帆

校对 | 赵润泽

责编 | 贾阳阳

审核 | 鲁开盛

监制丨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