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6月2日《检察日报》3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成立历史文化名城安全守护团队,对辖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实地踏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11月,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对辖区古树名木生长情况进行调研,督促相关部门对23株古树名木进行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月,无锡市梁溪区检察院检察官邀请老年人代表体验优化升级后的无障碍服务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3月,无锡市新吴区检察院检察官现场调查“鸿山葡萄”规模化种植带来的化肥、农药污染问题。经该院推动,相关部门建成一体化清污分流智能井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9月,宜兴市检察院检察官和“益心为公”志愿者一起赴太湖周边调研环境保护情况。

“50万伏高压电线塔周围要留足保护区,这样既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又不留安全隐患,这是检察官提醒我们的。”2024年5月,在某重点项目施工现场,企业负责人对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检察官的“守塔”提醒记忆犹新。此前,锡山区检察院联合5部门开展高压电线塔及沿线安全隐患攻坚专项治理,共消除安全隐患37处,清除违规堆放砂石土料等1000余吨,助力区域电网运行安全稳定。

近年来,无锡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致力于构建协同高效的公益保护体系,坚持以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为工作导向,努力深化公益损害预防实践,切实增强公益保护效能。“在公益损害即将发生时赶早介入,标本兼治才能实现良法善治。”无锡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良平说。

地方立法树立公益保护新导向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作为检察公益诉讼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无锡市检察机关早在2019年就提出“公益损害防控”的理念,致力于打造“预防为先、诉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公益保护格局。随着办案数量的上升,制约公益损害预防工作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仅靠事后治理远远不够,相关工作亟待立法支持。

近年来,无锡市检察机关共有39件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江苏省检察院发布的典型案例,工作做法被上级检察机关转发推广15次。无锡市检察院“持续推进公益损害防控机制建设”项目获评“法治无锡建设惠民实事工程”一等奖,入选无锡市十大法治事件。2023年10月,最高检组织4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视察,代表们对无锡市检察机关公益损害预防的理念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高质量案例和“亲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推动立法提供了样本。2023年12月28日,无锡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了无锡市检察院关于公益损害预防工作情况的报告,表决通过《关于加强公益损害预防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政府及职能部门、法院、检察院各方责任,形成更加严密的监督制约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公益损害预防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公益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于加强公益损害预防工作的决定》凝聚多方合力,将公益保护的端口向前延伸,必将有力提升无锡市域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以高水平法治彰显无锡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作委员会主任何云彪表示。

诉防结合提升检察办案新质效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近年来,无锡市检察机关牢牢把握公益诉讼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坚持早介入,在诉和防两端坚持强发力,形成解决“老大难”问题的良性循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鳞次栉比的高楼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也带来诸多风险隐忧。2021年10月,江阴市检察院通过“智慧公益诉讼平台”发现某高层居民小区因物业公司更换未进行消防交接,100余户业主家门口的消火栓及配件、防火门被拆除,安全隐患持续8年未能消除。同年12月,江阴市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并向江阴市委提交专题研判报告。经各方长达一年半的合力推动,2023年5月,该小区消防管网完成修复,高层居民楼消防系统功能恢复正常。相关职能部门检查江阴市高层建筑2100余栋、重点企业和场所991家,整改消防安全隐患1500余处,将安全隐患消除于“未燃”。

民之所忧,我必行之。2023年以来,无锡市检察机关立足公共安全预防理念,紧盯公共安全领域严重损害公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排查安全领域公益诉讼线索180余件,制发检察建议70余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司法实践来看,涉及公共安全的公益损害案件不能仅靠事后治理,一定要有预防在先的理念。”无锡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雷海亮说。

数智赋能领跑公益保护新领域

随着“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历史性地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公益诉讼检察履职范围进一步扩大,检察机关公益损害预防的“版图”也随之扩展。在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定新领域,无锡市检察机关走出一条以数字检察辅助监督办案的新路。

“我建议加强信息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全国人大代表孙华芹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个人信息保护建议,源自无锡市新吴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2022年6月,新吴区检察院根据“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举报,针对8处消费场所不规范采集人脸信息问题制发检察建议,运用该院自主研发的公益损害风险防控平台绘制“数字地图”,督促整改56处点位,监督删除违法采集信息9300余条,开展普法宣传3000多人次。该案入选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入围江苏省网络数据管理优秀实践案例。

以此案办理为切入点,无锡市检察院启动一体化办案机制,开展服务场所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专项监督活动,共办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54件,推动相关部门删除公民个人敏感信息300余万条,对个人敏感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销毁全流程进行依法规范。

以数治促善治,为公益损害预防“治已病、防未病”注入了强劲动力。无锡市检察机关积极打造“类案监督+深层监督+融合监督”立体模式,研发的“区块链+长江船舶污染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送线索1.2万余条,荣获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一等奖。宜兴市检察院自主研发“危险废物处置监督平台”,与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监管数据共享机制,发现违规处置危险废物案件线索56条,追索公益损害赔偿金90余万元。5月16日,该院办理的一起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入选最高检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检察监督与生态环境执法协同推进长江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标本兼治优化溯源治理新路径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无锡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为强化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近年来,无锡市检察机关先后立案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70件,发出检察建议30件,诉前整改率达100%。

周仲卿、周锡庆旧宅始建于1934年,曾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设为后方医院,用于救治新四军游击队伤员,是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根据“益心为公”志愿者举报,调查发现该红色地标因管理保护不到位面临重大损毁风险,依法发出检察建议。随后,检察机关全程跟进周仲卿、周锡庆旧宅修缮维护情况,三次参加相关单位举行的圆桌会议,最终确定由该旧宅所在地块受让人出资1179万元,聘请专业团队进行修缮。在无锡市检察院指导下,滨湖区检察院对无锡市467处不可移动文物逐一筛查并形成公益调查报告,提出可行性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为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无锡市检察机关依托公益损害预防加强溯源治理,建立公益损害举报奖励机制,实质化打造公益保护志愿者队伍。同时,对生态环境污染案件中判罚的公益损害赔偿金专款专用。新吴区检察院在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建成的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一年四季呈现别样风景。

“检察机关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理念融入公益损害预防工作,推进了全链条、全过程、多部门协同治理。”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说。

来源:检察日报

【第2229期】

忠诚 崇法 守正 为民

为大局服务 为人民司法 为法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