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始终将学生就业放在首位,创新体制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7年达到98%以上。典型经验做法在唐山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议上进行交流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新管理机制,拧紧就业工作落实“责任链”

压实责任,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逐年研究制定招生就业工作安排,明确年度工作要点,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专项会议,每周开展专项调度,每日向市教育局汇报就业数据,形成年部署、月汇报、周调度、日更新的工作体系。优化架构,建优建强就业工作机构。统筹招生就业指导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合署办公,强化纵向延伸,推动形成以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以就业需求优化招生计划的联动机制。组建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形成“课内教育+课外引导+实践育人”一体运作的就业组织体系。 “5+1”帮扶,筑牢就业包保人员体系。加强网格化管理,构建学院领导、系部领导、辅导员、专任教师、岗位实习指导教师五个层级帮扶一名学生就业的“5+1”帮扶体系,跟进实施就业两层三级包保制度,形成院系两层,学院班子成员包保系部、系部班子成员包保到班、辅导员包保到人的三级包保体系,确保兜底帮扶到位。

融合政校企行,壮大就业工作领域“朋友圈”

政校合力,吸引毕业生留唐就业。大力落实唐山凤凰英才政策,宣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积极对接市人社局、教育局等市直部门,举办和参与“‘揽英才创未来’唐山市万企进千校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活动”等大型招聘活动10余场,与丰润、路北、玉田等区县人社部门联合举办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招聘活动17场,合计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参与学生1.5万余人次,确保每名毕业生有3个以上就业岗位选择,学院毕业生留唐率连续两年排名唐山市第一。产教相融,助力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专业数量从42个调整为32个,新开设煤化工技术专业,推动人才培养融入集团公司新材料“一基四链”发展布局;针对中浩公司、中滦科技公司个性化用工需求,新增煤化工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2个专业的提前就业班;与集团各矿协同做功,开设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等10个订单班、煤矿智能开采技术等17个“2+2+2”贯通培养项目;深入推进访企拓岗,走访百货大楼集团、唐山焜烨物流有限公司、唐山文旅集团等企业近百家,校企手拉手共建数字技术应用等3个产业学院。系列举措不仅有力保障了毕业生充分就业,更为集团公司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校企一体,创造人才培养的三个100%。与集团公司、冀中能源、河钢集团等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形成“两依托、四平台、四层次、五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作为河北省新能源职业教育集团、绿色智慧矿山煤炭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单位,校内建有煤矿智能开采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持。近年来,学院培养出826名现代学徒制学员和495名企业新型学徒制学员,达到新生报到率100%、毕业生就业率100%、企业满意率100%且学员全部就业于全国500强企业。

立足三个服务,打好提升就业水平“组合拳”

服务品德塑造,引导学生想就业。发挥背靠大集团的育人优势,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特聘集团公司荣誉教授、产业导师等特色品牌,精心组织“企业文化进校园”“大师工匠进课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刘少辉等技能大师来校讲座交流,将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之路走深走实。2024年春季学期组织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16场,参与学生8600余人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主动投身一线岗位、艰苦地区、重点领域等经济社会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服务技能提升,保障学生能就业。依托“龙大鹏—周冬莉技能大师工作室”等12个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室,构建“企业大师+教学名师”双师团队协同育人模式,将企业现场工作过程和真实项目引进课堂,开展实景教学,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连续两年承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应急救援赛项,并获高职组省赛一等奖2次、中职组省赛一等奖1次,2023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赛项团体三等奖,实现获奖数量和质量双突破。积极申报教育部第三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6项,学院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获奖30余项。服务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好就业。构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实施“开学第一课启蒙,专业课培育能力,就业指导课开拓视野,实习实践课修正目标”全流程管控,帮助学生走稳迈向社会舞台的第一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升学深造、参军入伍、西部计划、乡村振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2023年唐山市征兵任务完成率150%。近五年的毕业生中,有600余人走上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200多人成为行业技术专家、2000余人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学院毕业生因“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广受用人单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