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张爱玲致信好友宋淇,她在信中说:“(《殷宝滟送花楼会》)写得实在太坏,这篇写傅雷。他的女朋友当真听了我的话,到内地去,嫁了空军,很快就离婚,我听见了非常懊悔。”

她告诉宋淇,决定不将《殷宝滟送花楼会》收入到新小说集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雷是谁呢?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他翻译过很多法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像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在民国以降也是鼎鼎有名。

傅雷是一九零八年出生,张爱玲是一九二零年,两人其实年龄相差并不是很大。但是傅雷在对待张爱玲时却总以一种长辈的架势。

傅雷喜欢写一些评论文章。当年张爱玲作为一名女作家在上海名气渐显,傅雷看过她的作品之后先是表示非常欣赏,然后却转而极力批评。

他说张爱玲刻画的人物太过小气,缺乏大气,浑身上下都透着一种小智小慧,不能承担悲剧的角色。在《连环套》发表后,傅雷又指责这部小说更像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不适合书中所描述的现实。那意思是说张爱玲这部小说不伦不类,有拼接的味道。

所谓“泥人也有三分气”,张爱玲也是心高气傲之人,心中又如何能够忍受傅雷的一再冒犯,于是心中便有了芥蒂。

后来傅雷与朋友刘海粟的妻妹成家骝产生了私情,而且是在已经结婚之后。好巧不巧,成家骝又与张爱玲是好朋友,她便把自己的这份心事偷偷告诉了张爱玲。当时的成家骝心中对这场恋爱非常苦闷,希望听听张爱玲的意见。张爱玲于是建议她看看会不会爱上其他的人。没想到却真被她接受了。

后来张爱玲可能为了小小地“报复”一下傅雷,便将这事写进了小说。

有张爱玲的书信为证,此事应当是错不了。但是以之为原型并不代表就是完全将傅雷之事照搬进小说,其中一些情节或文字、对话上可能会有些影射。不过整个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刻画还是有张爱玲的一些匠心独运。张爱玲创作小说并不是脑子一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锐意于创新是张爱玲创作的最大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小说的全名为《殷宝滟送花楼会——列女传之一》。“送花楼会”与“列女传”都带有很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

《送花楼会》是著名越剧《双珠凤》中的其中一折。讲述的是洛阳解元文必正与才女霍定金之间甜蜜的爱情故事。属于那种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

在小说中,教授罗潜之也是才子。而殷宝滟双十年华,虽不一定多么漂亮,但胜在年轻、体贴、风华正茂、有才华,也是佳人。而且戏剧中是才子先追的佳人,小说中同样如此。可见其中有很多的共通性,以之为题目有其道理。

不过,正如张爱玲的另一部小说《鸿鸾禧》一样,虽都借鉴的是戏剧情节,但是其目的却是破而后立,推陈出新。罗潜之与殷宝滟之间的爱情故事比之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多了些讽刺、多了些轻佻、多了些虐心、多了些残忍、多了些心机。传统爱情故事中的爱情文艺而又纯粹,小说中的爱情复杂而又多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列女传”的后缀这倒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比较少见。何为“列女传”?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编纂了一部《列女传》,共有七卷,讲述了上至先秦,下至西汉的一些传奇女性的故事。

列女传可以说是一部妇女传记体史书,分为母仪、节义、贤明、仁智、辨通、孽嬖等篇。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女子。

张爱玲为什么会将殷宝滟归为列女传呢?还用了之一呢?

首先,应该是想要加深小说的真实感。毕竟古代列女传讲述的可都是历史上存在的女子,并非虚构。

她努力将殷宝滟也归结到这一类中。这跟她将自己的名“爱玲”加入到小说作为旁观者和讲述者应该是一样的道理。这也是这部小说区别于张爱玲其他的小说最大的特点之一。属于张爱玲的一种新尝试。当然其中一部分原因应该与傅雷有关。

其次是张爱玲曾经有过许多曾构思过但是没有完成的作品。

比如以同时代作家为素材的中长篇小说《芳香的港》等。而且张爱玲对于历史也很感兴趣。她曾想过要以郑和、建文帝以及锡兰公主为题材写一部历史爱情小说。这样一来,借用“列女传”的名头也就有其道理了。

而且她可能构思过想要写一系列的不同类别的女性,而殷宝艳只是其中之一。不过估计是没有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师生间的爱情这个题材。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曾经多次探讨过人与人之间的禁忌恋情。像《心经》探讨了父亲与女儿之间的恋情,《同学少年都不贱》则探讨了女生与女生之间的同性爱情。同属于禁忌恋情的师生爱情自然不会被她忽略。

小说的男主角罗潜之是一名大学教授,负责教授西方音乐史。他已经有了妻子,而且还有了孩子。女主角殷宝滟严格来说其实并不是他的学生,而是他学生的朋友。小说没有交代当时殷宝滟是否也在大学读书。但是当她在听罗潜之讲课时,她却是在一同听课。而且当罗潜之点了她的名字,让她回答问题时,罗潜之答应给她一些书籍让她阅读。后来殷宝滟找到了罗潜之家,并且从此之后,罗潜之便开始负责教授她一些音乐史方面的知识,并指导她看书。从这个意义上讲,罗潜之也的确是她的老师。两人的年龄相差估计有二十多岁。称之为师生间的爱情也不为过。

两人最开始一直还是保持着一种纯洁的关系。罗潜之想要一边教授殷宝滟音乐史,一边让她协助自己编写音乐史。所以每天殷宝滟都要到罗潜之家。这一来就持续了三年之久。而且他与她之间的交往过程是在客厅里,罗潜之的老婆与孩子都在家中,甚至有时候还会到客厅来玩。

这件事说起来也很诡秘。罗潜之的妻子开始是担心他想要与殷宝滟谈情说爱,所以每天都坐在客厅里与孩子戏耍。殷宝滟认为,她这是在监视二人。当时殷宝滟还很不以为然。罗潜之也没有暴露出想要与之恋爱的举动。两人的关系看起来的确很艺术,很是高尚,一心想要为音乐的传播作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两人的感情开始于何时,个人觉得应该是罗潜之一开始看到殷宝滟时。当时罗潜之正讲到莎士比亚,讲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时他有一段比较夸张的表述:“‘朱丽叶十四岁。为什么十四岁?’他狂喜地质问。‘啊!因为莎士比亚知道十四岁的天真纯洁的女孩子的好处!啊!十四岁的女孩子。什么我不肯牺牲,如果你给我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他喋喋有声,做出贫嘴的样子,学生们哄堂大笑,说:‘戏剧化。不坏——是有点幽默的。’”

而他的夸张描述却让台下听讲的殷宝滟笑得花枝乱颤。这时罗潜之注意到了她,并一再地提问题为难她。末了还给她留下了自己家中的地址。

当罗潜之对年轻的朱丽叶表现出向往时,殷宝滟出现了。接着是他对殷宝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张爱玲在小说中的这一系列表述其中的含义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殷宝滟虽然当时对罗太太的监视举动很不以为然,但是她却寻着罗潜之的地址找到了他家。更为重要的是,罗潜之以教授她音乐知识,并让她帮助自己写音乐史为借口留下她时,她竟然答应了。而且这一帮就是好几年,且风雨无阻。

如果说当时她对罗潜之没有兴趣,这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

罗潜之有着西方人的奔放,并且懂得利用自己擅长的方面吸引对方。而且他很有耐心,连着等了好几年才开始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殷宝滟也耐心地等待了三年。

两人的感情就像是爱情的慢动作。前三年属于双方彼此都默默有情,但是却从不说破。张爱玲将这种爱情的萌发阶段推向了极致。这相对于张爱玲其他的小说中那种快餐式的感情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封锁》中的感情只需要十几分钟便走向了爱情的顶峰。这也是张爱玲在此小说中的创新之处。

在这三年里,罗潜之与殷宝滟的感情始终处于罗夫人及其孩子的眼皮子底下。虽然平淡无奇,但是却让他们感到莫名其妙的兴奋。这又是张爱玲探讨的一种新的爱情形式,明目张胆的地下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爱情总是贪婪的,尤其对于男方而言。三年的等待终于到了爆发的时刻。罗教授开始给殷宝滟疯狂写信,虽然两个人天天见面。

后来罗潜之更是直接当着殷宝滟给她写信。他终于用一封饱含深情的信表达了自己最浓烈的情感。“……在思想上你是我最珍贵的女儿,我的女儿,我的王后,我坟墓上的紫罗兰,我的安慰,我童年回忆里的母亲。我对你的爱是乱伦的爱,是罪恶的,也是绝望的,而绝望是圣洁的。我的滟——允许我这样称呼你,即使仅仅在纸上……”

这里面包含了罗潜之认为能够形容自己感情的最美好的词汇,虽然是毫无逻辑,语无伦次。

然后罗潜之握了殷宝滟的手,后来两人又接了吻。而欲望的无穷无尽让罗潜之在之后的日子里始终盯着殷宝滟的嘴唇。但是他们却没有再进一步越界。

罗潜之在内心中将这份感情奉若神明,看得很重。但是他心中又时刻在提醒自己不得如此。他找各种借口给殷宝滟打电话,想时刻听到她的声音。他与妻子的感情越来越差,两人天天吵架。罗潜之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如果按照张爱玲以往小说的惯例,比如《五四遗事》,罗潜之接下来会努力与妻子打官司,离婚,然后光明正大地迎娶殷宝滟。可是情节的发展却并非如此。

罗潜之尽管与妻子感情再不好,他没有选择离婚。他仍在克制着这份感情。就像他的信中所说,他心中对这份感情有明确的定位。“罪恶”而又“圣洁”。用现在的话说,这属于“禁欲系”小说。

之后,殷宝滟与罗潜之便取消了联系。他们之间的爱情成了一段回忆和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反观殷宝滟也同样如此。她内心里很喜欢罗潜之,很在乎他。以至于爱玲劝她去尝试喜欢另外的人时,殷宝滟却说上海哪还有这等样的人物。可见她对罗潜之的评价之高,也可见其感情之深厚。当爱玲劝她说服罗潜之与妻子离婚时,殷宝滟又说,她实在不忍心看到罗潜之的孩子不快乐。

后来爱玲以自己单亲家庭孩子的身份证明这样还是会很快乐的,殷宝滟觉得也有道理。但是却又冒出了另外的理由:“不过你不知道,他就是离了婚,他那样有神经病的人,怎么能同他结婚呢?”

在殷宝滟的内心深处,这段爱情虽然刻骨铭心,但是两人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她始终明白两人间的爱情是一种有限度的爱情,是理智而又克制的激情。至于殷宝滟说罗潜之有神经病,这很难当成正面话来认为,倒有种亲昵的感觉。

《殷宝滟送花楼会》这部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融合了张爱玲很多新颖的想法或者新颖的题材,更像是一种观念上的大杂烩。让人耳目一新,又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