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自人类文明的起源以来,对于未知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

特别是上世纪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开始向广阔大宇宙发射探测器一探究竟。

美国探测器飞出的最远距离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240亿公里,留下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而印度尽管起步较晚,但其探测器已经抵达了0.8亿公里的深空。

在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多彩画卷中,中国同样不甘落后。

追寻星辉,冲破黑暗,那么在这个无穷无尽的宇宙中,中国的探测器又创造了怎样的记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旅行者一号”

美国,作为航天领域中的一股强大力量,对于天文学的热爱和对于太空的探索,一直为人称道。

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活跃于宇宙探索的前沿,将众多探测器送入浩渺的宇宙深处。

一个名字,或许你已经耳熟能详——"旅行者一号"。

"旅行者一号",已经成为了目前地球最远者,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

这个事实,足以证明,“旅行者一号”的出类拔萃。

每当提起"旅行者一号",人们无不对其赞誉有加,称它为"航天老大"并非过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被誉为“航天老大”的项目,在上世纪60年代就宣告了它的诞生。

根源于人们对于太阳系的无限好奇心,而不是仅仅对宇航的热衷。

最初的研发目的并非星际航行,而是探索我们的邻居——太阳系内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这样的策略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一个即将来临的特别时刻。

根据四大行星的轨道运行规律,他们在80年代将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排列方式。

这是176年才能遇见一次的天文奇观,真可谓机遇难得。

借助这一独特的排列方式,探测器将有可能抓住时间的尾巴,一举环游四大行星,实现前所未有的星际探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当四大行星即将出现罕见排列的那个年代,美国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在那一年,接连向广袵的宇宙中发射了两枚探测器,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熟知的“旅行者一号”。

“旅行者一号”不负众望,挥舞着机械的翅膀,朝着无垠的太空凌空而去。

仅仅一年后,它就已经来到了木星的附近,提前完成了它空前的任务。

它从远远的距离开始,对木星进行拍摄,将这个巨大的气态行星的影像传回老美。

这些影像和数据,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洞见,为人类对木星的了解推动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旅行者一号”并未停留,它离开了木星,继续它的航行。

当到达土星时,科学家们有了一项惊人的发现,他们发现了土星的大气层。这无疑为我们对土星的理解添加了新的颜色。

然而,这也是一次临界的时刻。

科学家们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终止“旅行者一号”向其余行星的探索任务,并让它向土星靠近。

这个决定,虽然为我们打开了视野,但也导致了“旅行者一号”偏离了原本的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它的旅程中,传递回了源源不断的珍贵数据和图像,包括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等太阳系的大部分角落,甚至,它也捕捉到了那颗曾经孕育并照亮其的母星——地球。

这是一个独特的、全新的视角,一个从未有过的角度。

这些珍贵的图像,在遥远的地球上,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并在那样的时刻,让人类看到了那些遥远的行星的真实面貌。

这些图像,带给科学家们无尽的灵感。

因此,这些数据和图像也被用来深度研究太空磁场、气象,甚至是对整个太阳系统的更全面理解。

这些富有成果的研究,为人类的航天事业铺路,为接下来的探索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航行,在科学家们的指令下,悠然地将镜头对准了我们的故乡。它仔细地捕捉了64张图像,这些图像最终汇集成了一张照片,一张从未有过的,记录我们地球的照片。

那是人类第一次从如此遥远的距离稽望家园。

在这个时刻,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一种被遗忘在宇宙黑暗之中的孤独。

在宇宙的浩瀚背景下,我们才真切地意识到,所谓的地球,也只是宇宙中一个“淡蓝色”的小点。

完成了这项使命后,旅行者一号没有停下它的步伐,而是继续开启了它的太空之旅。

虽然最初这款探测器的设计寿命只有五年,然而它用它的毅力、坚韧,以及探索的精神,挑战着这个設定,誓要与宇宙共舞至永恒。

谁也无法预测,它将最终抵达何处,谁也无法揣测,它将带回什么样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时间的流逝对于所有事物都无法幸免,旅行者一号当然也不能例外。

难免的芯片损坏和仪器老化开始困扰着这个老兵。

在2023年的11月份,它突然沉默了,向地球传输回来的数据成了一串串错乱的代码。

记载探测器宝贵经验的手册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了,加上它如今距离地球过于遥远,因此地球与它的通信相当费劲。

地球发出的一个简单指令,需要花费22.5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到达旅行者一号,而地球要收到它的回复,更需要等待漫长的45个小时。

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对旅行者一号失去信心。

每一处迹象、每一次指令,无论多微小、多遥远,科学家们都毫不放弃地把握住,进行了艰辛的抢救工作。

2024年4月23日,负责监控旅行者一号的科学家们在屏幕前屏住呼吸。几个小时后,屏幕上终于显示了一条信息:“旅行者1号”时隔五个月,再次发回可读数据。

在远离地球240亿公里的地方,旅行者一号再次建立了联系,它传递的信息,再次飞越了黑暗的宇宙,传回到了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曼加里安号

许多人对印度这个异国他乡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形象往往是通过各式各样的短视频被传播出去的,那盛行的席地而坐徒手抓饭,那被唤作“恒河”的脏水流,似乎成为了印度的代名词。

然而,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并不能包罗万象地描绘一个国家的真实面貌,尤其是当这个国家是印度。

因为,真实的印度,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所了解的要丰富得多。

的确,印度的社会里,深入骨髓的种姓制度和各种社会问题是无法忽视的,但这只是在一部分地区的情况,它们并不等于印度。

印度的现代化程度、科技实力,远远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

这个国家有着独特的科研领域,染指航天科技,与全球顶尖水平一较高下。

印度的科技力量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大国,它们在许多领域都有着显著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夏天的一天,人们见证了印度太空研究组织的一项伟大成就--印度的月船成功地在月球上安全着陆。

这个壮举标志着印度成为继美国、苏联、中国之后,全球第四个成功登陆月球的国家。

但印度的宇宙探索并未就此停止。

他们再次在科研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第一个成功在月球南极着陆的国家。

这个成就充分证明了印度对科技进步的追求,并展示了他们打破界限、勇往直前的精神。

然而,这只是印度深空探索的冰山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的探索之路并没有随着“月船3号”成功落月而止步。

地球至月球的距离,对于这个持续追寻的民族,显得渺小而短暂。

想要真正挑战深空探索的壁垒,印度转向了距离地球更远的火星。

火星探测计划的提出标志着印度的决心和雄心,他们希望用实践证明,印度可以独立完成深空探索。

据此,印度科学家们起草了一份计划书,并开始研发新的探测器——“曼加里安”号。

对于印度而言,经济预算一直是一个重要考量。

受此影响,“曼加里安”号以近7400万美元的造价,能说是绝对的低成本。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曼加里安”号探测器的成功并未因此而打折扣。

在2013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个大国——印度成功地发射了其首个火星探测器。

这次发射成了历史性的一刻,“曼加里安”号的成功发射赋予了印度一个全新的历史地位——它成为了全球首个首次尝试就成功将火星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这次探索在运行了8年后,因为一场意外的日全食和资源耗尽,与我们失去了联系,但它的使命仍可以被视为是一次胜利。

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已在火星上探索了2.15亿公里,这是印度探索宇宙最远的距离。

然而,当我们看向中国,我们会发现更激动人心的画面。

据我了解,我国的航天实力已经超越了印度。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征程中,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在稳步向前。

2020年7月23日,我国的“长征五号遥四”成功发射,打开了我国火星探索的新篇章。

尽管我国在火星探测的时间上比印度稍晚,但这并不能阻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步伐。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印两国的科研环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印度得到了美国和欧盟等国的大力帮助,而我国在面临封锁和打压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主研发,这无疑显示了我国科研人员的坚韧和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我国天问一号成功在火星表面降落,实现了软着陆,超越了印度的曼加里安号。

随后,祝融号火星车也开始了探索任务。

然而,我国探测器飞行最远的记录保持者是嫦娥二号,它已经飞行到了距离地球3亿公里的地方。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超越印度,更是探索更深更远的太空。

我们相信,我国将在宇宙探索领域继续创造奇迹。

环球时报2023-12-15——离地球最远的深空探测器出事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04-23——“旅行者1号”时隔5个月再次发回可读数据
国家航天局2014-09-24——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
观察者网2022-10-05——持续运行八年后,印度“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确认失联
中国航天报 2022-03-24——“天问一号”传回影像丨近日拍到美国“毅力号”火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