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以反华、反俄为核心的“纽约时报”近期的表现非常反常。首先是5月31日,纽约时报刊文强调当前中国不是美国最大的敌人,如今又在其栏目头条上强调,虽然俄罗斯是乌克兰冲突的“罪魁祸首”但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误解了战争的逻辑,使得上述形势模式的冲突演变成了一场可能掀翻全球既有秩序的“世界大战的预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报强调,如今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乌克兰人丧生,如果美国没有插手,他们可能不会死。突然“醒悟”的美媒开始了“自我批评”,甚至有些观点颇有为中俄“说好话”的意味在其中,甚至强调美国也有错误,甚至是“罪过”。

美利坚的反华反俄“先锋报”这是咋了,突然间“开窍”了?

说到底,这是这家报纸的特色:在基本立场上反复横跳来凸显自己的“中立性”。然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该美国报纸就一直是美国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未曾支持过任何一个共和党总统。甚至在2018年,著名的“懂王总统”特朗普先生还为这家报纸颁发了自己设立的“2017年年度假新闻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家报纸的运行逻辑非常“灵活”,有以下经典案例:

该报纸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以连续版面大量报道了伊拉克政府可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成功引导了美国民众的舆论走向,使得美国民众普遍误以为伊拉克真的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然而在2004年5月,该报纸却以头条版面承认其在之前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之中存在误导美国民众的行为。

2018年,特朗普任期内,该报纸炒作所谓的“通俄门”指出特朗普的通信被“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所监听。然而随后美国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乃至白宫办公室接连发声,强调该报纸的报道毫无根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白了,这是家为民主党政治运作提供服务的媒体,毫无公正性、理性和基本立场可言。

当前该美媒的上述操作,实际上是提前引导舆论和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通过试探性地抛出俄乌冲突相关话题,来测试当前的美国民众对于俄乌冲突的认知。如果美国民众表现得依然坚定支持拜登政府,那么白宫可能会继续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但如果美国民众表现得群情激愤,那么拜登可能会在涉及俄罗斯的问题上采取更加具有灵活性的策略。

从一个侧面上看,该美媒的报道实际上也折射出各个西方国家当前的焦虑。这种焦虑既来自俄罗斯施加的强大压力,也来自西方阵营自己也发现了自己的盟友似乎更接近于“表面兄弟”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制裁能否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不容喘息的创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各国是否会“全体”坚定不移地紧跟美国。从目前的情况判断,欧盟内部很可能会有成员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首先,俄欧的经济融合度远远高于俄美之间。2021年俄欧的双边贸易额为 2820 亿美元,占俄罗斯对外贸易的 36%,而俄美双边贸易额仅为 344亿美元,占俄罗斯对外贸易的 4.4%。俄欧贸易是俄美贸易体量的近 9 倍,可见欧美在做出制裁决策时的考量很可能是不一致的。

其次,俄罗斯对欧盟的出口是其进口的两倍,出口额达 1881 亿美元,主要出口项目为能源产品、木材、黑色和有色金属,而这些商品多数是资源型的初级产品。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这属于自然差异形成的农、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分工。虽然这是国际分工深度中最浅层次的分工,却是最稳定的分工,欧盟想要通过替代方式来打破这种类型的分工格局非常不易。

即便欧盟下定决心放弃俄罗斯能源,在新能源替代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情况下,寻找来自其他国家的能源替代不但成本高昂,而且很可能只是换了个交易对手而已。

比如,印度近期就在大量进口俄罗斯的打折石油,加工之后再加价卖给欧洲。这种局面对于预设的制裁效果来说是个巨大的漏洞。此外,在欧盟国家中,法国对俄贷款最多,德国对俄投资最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克兰危机之前,德国有 6000 余家企业在俄经营,30 万个工作岗位与此有关,至少近四成的原油及天然气来自俄罗斯,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替代,长期来看替代成本也会非常高。

因此,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前提下,保持与俄罗斯正常的经济贸易关系,对德国、法国等欧盟主要成员国有重要意义。虽然表面上欧盟委员会已经下定决心要与俄罗斯彻底切割,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欧盟各成员国想要齐心协力地、真正意义上与美国联手实施“全体+全方位”、铁板一块地对俄制裁是非常艰难的。

另外,这家美国媒体焦虑归焦虑,其表面上的“理性思考”却相当具有选择性。比如,它从不引发为什么要介入俄乌冲突、俄乌冲突的来龙去脉以及冲突爆发前的美国作用等方面的讨论。

它希望引领美国人思考或者它背后的“主人”希望美国人思考的内容是:当前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援是否得当,成本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美国是否需要调整自己的既定政策。

说白了,民主党更希望美国人思考这场介入行动的得失成败,而不是是非正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的媒体“特色”我们早就见过,比如日本在涉及第二次大战的报道上,也是以“反败不反战”为基本基调。

说白了,纽约时报的操作不是帮助中俄说话,更不是想引导美国全社会的反思。这就是一场政策调整前的舆论试探,不出所料,拜登近期将很可能会重新调整对俄政策,以凸显“美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