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斯上台后,三件事做得非常不明智

特拉斯刚跟议会反对党议员拍完桌子吵完架,嗷嗷说自己是个斗士,不会主动辞职,说了这话还没两天,她却非常干脆的直接宣布辞职了。

我整个一大无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昨天做视频,还预测她会在万圣节或者年底下台,咱万万没想到,事情来得太突然,就像龙卷风。上任仅仅6周,就撑不下去了

特拉斯之所以这么快就搞到如此“天怒人怨”,我在昨天的视频里给大家分析了原因,感兴趣的网友们呢可以回去听听详细的解释。

在这个视频里,我简单跟大家说下

特拉斯上台之后,有三件事做得非常不明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她是外交大臣,把外交强硬风格,放在内政上,显然非常不合时宜,引发不光英国民众和反对党的质疑,甚至连保守党内部的一些同僚,都开始反对她。

第二,授意前任财相推出对富人友好的减税法案,引发世界经济金融界关注。面对纷然而来的质疑,她的做法更离谱,非但不整改优化方案,反而把锅甩给财相,直接把人家开除了。这种做法顿时引发了保守党的公关灾难,让同僚丧失了对她的信任。

第三点,在对外政策上,坚持对俄强硬,激化矛盾。她作为首相,不是找寻别的折中方案,而是继续坚持与俄罗斯对峙,这就从短期内完全没有希望降低能源危机和通胀风险,英国民众原来把她当救世主,给推上台,现在她的做法则招致英国民众对特拉斯执政能力的质疑。

以上这三点都做出来,基本就是没救了。

但我认为,以上这些问题,其实都符合西方政府一贯逻辑的正常操作,换谁上台都是如此。这就是西方民主的骗术。但为什么这些事情集合起来,能让特拉斯在短短6周之内就下台,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时局的大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英国自己没有独立的外交立场,就会跟着美国一味反俄。

那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反俄必然会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这个时候当然必须得有人出来,当替罪羊。

咱们直接揭秘英国政党背后的阴谋吧,可以这么说,特拉斯就是来给保守党当政策“试错员”的。在把所有的雷区趟过一遍后,走人就是她注定的结局。

保守党在逼着特拉斯赶紧下台

但晶晶必须提醒各位注意,特拉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下台,其实也是大有讲究的。简单来说,特拉斯的下台有两种可能的情景。

其一,特拉斯自己辞职。没有任何借口,圆润的自己立马打铺盖走人,这对她对保守党来说,是最好的办法;

但如果她坚持不自己走人,就免不了被哄下台。

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其实她现在已经算是有重大政策失败了,议会也说要对她搞个不信任投票,最后结局也很大概率会黯然辞职,但这样一搞,很可能会葬送整个政治生涯,甚至还会连累保守党,考虑到英国明年要举行议会选举,保守党很可能会丢失议会最大党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让保守党丢失议会最大党地位,她基本就做实了历史罪名。

很显然,两害相权取其轻,对特拉斯本人而言,反正都是下台,但对保守党的伤害却是天差地别:特拉斯识趣的立马走人,保守党可以挽回民意和颜面;特拉斯再捅出一堆烂摊子后走人,保守党自己要去收拾一地鸡毛;特拉斯令保守党丢失议会最大党地位,这才是对保守党而言最致命的。更何况到时候特拉斯自己也在保守党呆不下去了。

也就是说,现在情况的实质是保守党在逼着特拉斯赶紧下台,以这种牺牲“小我”的方式确保保守党这个“大我”的利益。

很显然,特拉斯此时倒是显示出了她干脆干练和政治智商极高的一面,迅速选择了立刻辞职这一条“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最佳捷径。

而且,特拉斯本人就挺爱“跳”的,也不差这一次了。

她原来在自由民主党,支持脱欧,然后转到坚定“留欧”,再从民主党出走,跑到保守党,还成了强硬传统价值观念的代言人,“U形”反转其实真不少。

政客玩儿的就是两面三刀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也长见识了。

谁来接管首相这个烫手山芋?

但接下来,对于英国高层的问题更为棘手,保守党能选择谁来接管首相这个烫手山芋?

根据目前保守党方面放出的意思,这一次将不再搞约翰逊下台后那种费时费力还惹毛全英国民众的内部大选,而是在本月31日前,就在保守党内敲定合适人选,来一个快刀斩乱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意味着,在上月初的选举上支持率仅仅弱于特拉斯三个百分点的保守党人里希·苏纳克将成为最有可能的人选。这位印度裔的前财政大臣对外态度较为温和,本身则是经济方面的专家,他的财政政策在业内得到了比较多的认可。从经济和能力上讲,苏纳克都符合当下严峻形势下议会对首相的幻想:擅长打理经济,在对外态度上又足以为英国留够面子。

但苏纳克是印度裔身份,上次败选足以表明,英国保守党并没有做好准备去接纳一个移民身份的首相。

然后,在苏纳克之外,还有一位候选人才是最令晶晶感兴趣的,那就是在一个月前才刚刚辞职的前首相约翰逊:就在特拉斯宣布辞职的当天,约翰逊就第一个迫不及待的表示,自己将参加新首相的竞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位才被炒鱿鱼不过一个多月的前首相,真的可能再被选择吗?

晶晶这里要再次提醒各位两个事实:

其一,这次选举是保守党内部选举,与广大民众的支持率没太多直接联系。而从新冠疫情前就当上首相的约翰逊,亲身参与并主导脱欧、防疫、俄乌战争等历史大事,确实是当下保守党乃至全英国最有资历坐首相之位的人;

其二,无论是约翰逊还是特拉斯的下台,其实都与他们自身的执政能力和路线选择没有多大关系,他俩都不过是英国被严峻时局折磨之后必然的出气筒。

也就是说,在用换首相的方式折腾一番后,英国民众必然只能无奈接受这样一个现实:英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大概只有上帝本尊才能解决。所以比起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是学会与首相和保守党的政客们相互妥协,才是过日子的真正方式。

但如果真的是约翰逊来当这个“回锅肉”……晶晶只能感叹,如今的英国“民主”,确实就是一场儿戏。

拜登和普京,哪怕是走廊碰面都不能有

英国人自己在瞎折腾,晶晶注意到,他们的“大表哥”美国这几天也同样在“瞎折腾”:白宫方面宣称,无论如何,他们都不希望拜登在下月举行的G20领导峰会上与普京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晶晶了解到,就在下个月15至16日,G20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将在印度尼西亚度假胜地巴厘岛召开。考虑到美俄两国围绕俄乌战争的纷争已经令整个世界疲惫不堪,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拜登又都确定要参加此次峰会,那么让这两个人哪怕仅仅只是见上一面,这都足以令整个世界松一口气:美俄两国的关系,还不至于到两国总统老死不相往来的糟糕地步。

但令世界倒吸一口冷气的是,按现在美国白宫方面的意思,他们还真就要让美俄关系沦落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一些靠近白宫的消息人士告诉媒体,白宫方面正在与主办国印尼协调,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拜登与普京在会议期间碰面。别说参加同一场会议或者进行合影,哪怕是在走廊里碰面都不能有。

晶晶觉得,这就实在有些过分了,俄罗斯人至于遭受美国的这种嫌弃吗?但对于美方的相关逻辑,晶晶倒是觉得不难理解:

首先,美国方面已经确定就是要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在俄方于9月30日宣布吞并乌东四州后,乌克兰已经明确表态,与俄方进行和平谈判的大门已经关闭;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拜登政府当然觉得,自己就这么贸然与普京进行接触,只会打击乌克兰以及众多盟友跟随自己反俄的士气。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拜登方面不便明说的原因: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将在G20峰会之前举行,现在就放出“坚决不与普京见面”的内幕消息,晶晶认为,这其实也是在故意做给国内的反俄阵营看。

美国人要搞出又一场外交灾难

好了,这下拜登在乌克兰、盟友和国内那边都有交待了,但晶晶不禁想按美国人一贯的思路提出一个问题:这种做法,真的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吗?

首先,咱们得先承认一个事实:无论美国还是俄罗斯,都不可能彻底消灭对方。所以无论现在如何讨厌对方,最后大家都得坐下来谈,就彼此的利益达成一个真正的协议。

所以拜登现在如此傲慢的对待俄罗斯,这是否是在堵美国自己的路,让美国今后又要找俄罗斯谈判时没有台阶可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拜登如果真的烦普京,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别来参加这场G20峰会,落得个眼不见心净。那么拜登为何不这么做?原因很简单:这场G20峰会探讨的是全世界如何应对当下严峻时局的关键会议。如果美国缺席,那就等于将会议的主导权,也就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国际局势的主导权让给中俄。

但这就是晶晶最为不解的地方:世界各国不可能在这种大事上让普京缺席,普京的身影必将遍布G20的各个重要场合。那么届时拜登该怎么办呢?是冒着惹众怒的风险逼迫大会更改会议议程?还是为了坚持对普京的成见而拒绝参加这些重要会议?那这样的拜登,与没有来又有什么区别?

晶晶只能认为,美方这种所谓在G20会议上坚决不见普京的做法,注定只能是美国人所干下的又一场外交灾难,而最大赢家,必然是对面的普京。

德国代表性科技大企扎堆来中国投资

美英都在忙着瞎折腾,但晶晶注意到,这一阵的德国人就务实很多。当地时间10月18日,德国蔡司公司宣布加大对华投资,而正在以及即将这样做的德国企业,还有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蔡司公司介绍,他们在18日在中国江苏启动的这个项目可不一般,因为这是蔡司公司首次在国内自己购买土地进行项目建设,标志着蔡司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又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与扩展。

而晶晶注意到,几乎同一时间,打算在中国建厂或者追加投资的德国企业可不止这一家。比如不久前,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就宣布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新建化工生产装置;德国大众宣布168亿在华投资项目;而宝马则宣布投资百亿人民币扩建沈阳高压电池生产中心。

晶晶注意到,这些在近期披露对华投资的德企有着关键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德国大企,从事的是德国最引以为傲的高技术工业,且以汽车产业为主力军。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德国代表性科技大企扎堆前往中国的场面?晶晶认为,原因在于三点:

其一,中国市场是当下全球发展最为迅速、潜力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且该市场对欧洲高附加值工业产品的消费能力极强,这当然令德国企业趋之若鹜;

其二,中国自身也有相当强大的相关产业链供应能力,可以令这些德国企业放心扎根中国,以本土化的方式赚取更大利润;

其三,受到能源危机与俄乌战争影响,今后数年,欧洲本土的消费能力都将遭受重创,而民粹化的美国又在逐步提高外国高技术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与之相比,中国市场无疑是走投无路的德国高技术企业最好的避风港。

充分理解德国企业坚持对华投资的意义

但晶晶认为,要真正充分体会这些德国企业坚持对华投资的意义,还得结合德国本土正在发生的一些经贸反华事件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一个多月前,德国联邦经济部突然宣布了一系列全面对华脱钩的新贸易政策,其中一条核心条款就明确指出,未来德国联邦政府将不再为在华投资以及向中国出口的德国企业进行担保。

德国政府这种为了政客的政治正确而不顾企业死活的做法,立刻就激起了德国经济界的强烈不满。到9月底,愤怒的德国企业领袖们集合起来,与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进行了一次“当面对峙”。

关于这场会面的过程,晶晶不得而知,但从会后透露的消息来看,堪称德国政坛最强硬反华派之一的哈贝克最终不得不对企业界做出妥协,宣布暂停这份新贸易政策的实施。

而很显然,现在德国众多科技大企纷纷宣布对华投资新项目,就是受到这一好消息的鼓舞。

对于这种结果,晶晶当然愿意予以高度赞扬。晶晶更进一步认为,德国企业的这种做法无疑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那就是面对西方政界如今这种排山倒海的反华浪潮,我们决不能选择避让和沉默。恰恰相反,敌人越是嚣张,我们就要越是敢于反击,以不怕得罪人的气魄把事实真相大声说出来,无情驳倒敌人的抹黑与诡辩。

与此同时,我们更有注意统一战线,团结对方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毕竟中国渴望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意愿是符合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是必然会得到如这些德国企业一般的热切支持的。

而若能与这些来自外国的友好力量成功合流,晶晶相信,中国坚定捍卫全球化果实的宏愿必将实现,而中国反抗美国霸权主义攻击的做法,也必将具有更加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