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当有多个旁观者在场时,个体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反而会降低。这一现象最早由拉塔尼(John Darley)和比布·拉塔恩(Bibb Latané)于1968年通过一系列实验首次提出,并通过真实案例加以验证。本文将详细探讨旁观者效应的定义、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经典案例,并探讨如何克服这一心理现象。

旁观者效应的定义

旁观者效应,亦称旁观者无动于衷现象,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会显著降低。换句话说,目击者越多,每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越低。这一现象揭示了群体行为和个体责任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旁观者效应的机制

旁观者效应背后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01

责任分散:

当有多个人在场时,个体会感到自己不需要单独负责,因为其他人也在场。责任感的分散使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去帮忙”。

02

社会比较:

个体会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来判断如何行动。如果其他人都保持冷漠,个体也会倾向于不采取行动,因为他们假设他人已经做出了合理的判断。

03

害怕评价:

个体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尤其是在不确定是否真的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害怕做错事或被认为多管闲事会抑制帮助行为。

影响旁观者效应的因素

旁观者效应并非总是发生,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其强度:

01

紧急情况的明显程度:

当紧急情况非常明显且危急时,旁观者效应的影响会减弱。例如,在火灾或车祸等显而易见的紧急情况下,个体更可能迅速采取行动。

02

旁观者人数:

人数越多,责任分散越明显,旁观者效应越强。当只有一两个人在场时,个体更有可能提供帮助。

03

旁观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旁观者之间相互认识或有一定的联系,个体更可能克服旁观者效应,采取行动。

04

个体特征:

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体特征也会影响帮助行为。例如,职业为医护人员的人在紧急情况下更可能主动提供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典案例:基蒂·吉诺维斯事件

旁观者效应的研究始于1964年的一个著名案件,即基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谋杀案。基蒂在纽约市皇后区被袭击并最终杀害,尽管有38位邻居目击了事件的部分过程,但没有人及时出手相助或报警。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促使心理学家对旁观者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克服旁观者效应的方法

尽管旁观者效应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克服这一现象,增强个体在紧急情况下的帮助行为:

01

提高责任意识:

教育和宣传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感。例如,通过应急培训课程,个体可以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

02

明确分工:

在紧急情况下,明确指派任务给具体的人,可以有效减少责任分散。例如,直接指着某人并说“请你去报警”,会使被指派者感受到具体的责任。

03

建立互助文化:

通过社区建设和增强社会连接,培养互助精神,使个体在紧急情况下更愿意帮助他人。

04

鼓励主动行为:

社会鼓励和表彰主动帮助行为,可以起到榜样作用,激励更多人采取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旁观者效应揭示了群体中的复杂心理现象,对理解和改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和有效干预,我们可以减少旁观者效应的负面影响,促进个体在紧急情况下积极提供帮助,营造更为互助和谐的社会环境。理解和克服旁观者效应,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关键步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