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

为期8天的会议中,1000余位正式代表,投票选举出了97位中央委员和73位候补中央委员。

毋庸置疑,带领人民翻身作主的毛主席获得了最高票数,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少奇同志得票数仅次于毛主席,并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

可排在第三的领导,既不是周总理,也并非朱老总,那么他究竟是谁,又有着怎样的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党元老,如何成了中共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

1914年,孙中山评价林伯渠和他的堂弟林修梅道:“林氏兄弟,一文一武,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1905年8月13日,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欢聚一堂,庆祝孙中山的到来。

时年19岁的林伯渠,被孙中山“要救中国就必须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的演讲听得热血沸腾。

在黄兴、宋教仁的引荐下,林伯渠自此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的林伯渠非常坚定,他相信只要武装革命成功,中国就会改头换面

他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他依然矢志不渝的站在孙中山身旁。

1914年,孙中山在东京,决定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

入党仪式上有个规定,凡加入者,必须按下手印,宣誓永远效忠孙中山。

这一举动引发了不少老党员的不满,大家都迟疑着,不肯签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伯渠和堂弟林修梅,在众人的质疑声中毅然打下了手印。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伯渠心里的问号越来越大:这条路,真能行得通吗?

他在日记中写道:“反动势力仍然是此起彼伏地统治着中国,政局的澄清总是那样遥远无期。”

时局所迫,林伯渠来不及思考,他只能暂时放下疑虑,继续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奔走呼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林伯渠在东京的旧相识李大钊,相继给他寄了很多信件和小册子。

在李大钊的礼物中,林伯渠对共产主义有了全方面的了解,顿时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郁结全消的林伯渠,在《郴衡道中》写道:“待到百花齐放日,与君携手共芳辰。”

除了李大钊外,在日本的杜国庠、邓初民、田汉也经常给林伯渠寄有关日本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报刊、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伯渠感慨地说:“依靠这些零碎的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消灭了我的疑虑,渐渐地把握住真理。”

林伯渠受邀前往上海,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共早期领导人见面:“1920 年冬天我离开上海的时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主义者,而变成了彻底的民主主义者。”

次年,中共一大召开前,在陈、李的引荐下,林伯渠正式入党。

林伯渠虽然参加了中共,但依旧在孙中山身边工作,仍旧是国民党党员,积极参与国共第一次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4月至7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有不少人劝林伯渠发报“脱离中共”。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以林伯渠的声望,继续跟着国民党好像是更有前途。

“干革命,要干就干到底,决不后悔,也不会计较将来个人的命运!”林伯渠毫不迟疑的拒绝了老友们的“好意”。

自此,林伯渠与国民党正式脱离关系,南昌起义和长征都有林伯渠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权工作者,就是人民的勤务员”

林伯渠虽然与国民党划清界限,却在其内部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所以在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中,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比如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

此外,在日常的工作中,林伯渠也是以身示范,号召党员、官员要有人民公仆精神。

1945年6月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林伯渠语重心长的说:“新民主主义政权作风就是,我们各级政权的负责人员,都是广大人民的勤务员,不是高居在上的官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伯渠说:“各级负责的同志,以什么为对象?是边区150万以上的人民。”

林伯渠强调:“一个政权的工作者就是人民的勤务员,边区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人民是政府力量的源泉。”

林伯渠既是国民党的创党元老,也是我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延安时期,他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为“延安五老”,很受大家敬重,并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胜利之际,面对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毛主席号召众人各抒己见,讨论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治理。

林伯渠在1949年于西柏坡召开的中共第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

他感慨道:“我党前十四年的八七会议与六大,后十四年的遵义、七大和这次会议非常伟大。可以说,我们又来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林伯渠说:“毛主席讲,取得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十分赞同。革命只是开幕,以后要做的事情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表示:“军队是人民的军队,诉苦、三查,都有经验,但要注意胜利以后不要骄傲。

经济发展方面,他说:“要避免急性病,必须有计划性,只有一年的计划是不够的,应成立一个专门负责计划工作的机构。”

林伯渠还谈到了统战工作:“我们要与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使其在岗位上有职有权,要准备做更复杂的工作,只要我们好好做,就可以团结他们。”

3月23日,毛主席、周总理率领党中央“进京赶考”,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成了“秋后的蚂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拖延时间,实现“划江而治”的阴谋,蒋介石派遣张治中率领“南京代表团”赴北平谈判。

周总理特地带着林伯渠,去见了张治中和邵力子。

“张将军,既然要和谈,你离开南京,来北平前,为什么要去溪口,见蒋介石?”周总理开门见山的说:“这种由蒋导演的假和平,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林伯渠劝张治中,以蒋介石的阴险,如果回到南京,一定不会有好果子吃,不如直接留在北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谈判桌上,有人高谈蒋介石的“功劳”,以争取条件,林伯渠以铁一般的事实,严辞驳斥“功劳论”,使得对方面红耳赤。

有的南京代表还谈到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说“顽固派亦反对他们”,希望我方体谅他们

代表团的处境,在谈判过程中“示以宽大”。

谈话后,林伯渠将他们的意见及时向毛泽东和周恩来作了汇报。

毛主席、周总理早已看穿了蒋介石“假和谈”的图谋,并争取张治中等人留在北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伯渠利用与张治中的私人关系,跟他谈了好几次。

最后又由周总理出面,终于把张治中留了下来,狠狠打了蒋介石的脸。

蒋介石气急败坏的说:“告诉汤恩伯,给我好好的打!”

所谓“和谈”,就此被完全戳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

渡江战役结束后,新政协的筹建提上了日程。

林伯渠在首次筹备会上表示:“新民主主义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领导不是包办,而是能对于政府、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林伯渠阐释道:“政协是协商的机关,协商好了之后,交政府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其所选出之政府是权力机关也是执行机关,另外有政协来帮助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伯渠的观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因此他当选为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在筹备委员会的委员长李维汉跌伤后,林伯渠又代替了他的工作。

此时的林伯渠已经63岁高龄,为了新中国,一天工作20多个小时。

他任劳任怨,并在日记本上写下: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林伯渠主持了开国大典,用宏亮的声音宣布典礼正式开始。

毛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热烈的军乐声中,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仪式,林伯渠就站在毛主席身边,他知道,我党一路走来有多么不易,夺取政权有多么艰难,而要把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将更为艰难。

建国后,林伯渠不顾古稀之年,身体力行的到各地去视察,走遍大江南北,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

林伯渠认真、负责的精神,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在1956年召开的八大上,林伯渠毫无意外地当选第八届中央委员,并出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伯渠的得票率,仅次于毛主席和少奇同志。

林伯渠想为新中国多做些事,可年龄毕竟摆在这里,过度劳累后,生病在所难免。

但林伯渠为了工作,就是不肯住院,直到1960年5月病情突然恶化,这才同意去看病。

然而,林伯渠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终究无力回天,在当月29日,这位人民公仆撒手人寰。

参考文献:

  1. 杨娟.林伯渠与新中国的建立[J].炎黄春秋,2021,(09):53-56.
  2. 林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林伯渠的三次关键抉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02):89-92.DOI:10.14117/j.cnki.cn11-3331/d.2023.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