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认为全球都在做“去美元化”的努力,但中俄等国不会真的替代美国
  • 拜登政府阴招不断,布局印太进展显著,但要达目的显然非常渺茫
  • 联合国秘书长给中国背书,呼吁欧洲不要孤立中国
中俄联手去美元“打不垮”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和俄罗斯牵头,搭建“去美元化”的结算体系,伊朗、沙特、印度、巴西越来越多的国家期待加入。美国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有一些媒体报道认为,美国是“颇为看不上眼的”。

真的是这样吗?晶晶带大家看一下。

23号,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出席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附属委员会听证会。大家听名字就知道,耶伦是想跟国会要钱的,让国会给美国政府点钱,缓解当下美国政府没钱的困境。

耶伦就银行业危机问题,接受国会质询,然后也被问到她对中俄“去美元化”的意见。

首先,耶伦说,如果国会再不给美国政府提高债务上限,美国政府就有发生债务违约的风险,这会削弱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

其次,耶伦并不认为中俄等国能够真的替换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认为,全球确实都在做“去美元化”的努力,中俄也确实“有动机尝试开发一种避免使用美元的系统”,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她相信美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保持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

耶伦的态度,要结合具体场景去看,她肯定要努力表现出一种游刃有余的态度,让国会议员们相信,只要国会同意提高债务上限,美国经济就能保持平稳。

但她这种说法,马上吸引了很多外媒的注意力,很多人把耶伦的话断章取义,并奉为圭臬,认为美元霸权无可撼动,中俄的去美元化结算机制正在失败,美元霸权依旧牢不可破。

另外也有媒体认为,中俄的“去美元化”动作,是被迫为之,是因为美国制裁导致的,不得已的行为。

这是两种非常典型的错误理念。晶晶给大家解释下,“去美元化”的真相,倒底是什么?

去美元化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耶伦所说,包括中俄在内,全球很多国家都在做“去美元化”的努力。

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美国制裁导致的,毕竟很多国家在同俄罗斯进行贸易时不能使用美元。

但这不是这次“去美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并非所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用本币结算,都是因为美国的制裁。

这次去美元化的进程其实是从奥巴马时代结束时开始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规避美元风险。

在奥巴马时代结束时,美国的整体债务规模就已经超过了20万亿美元。在小布什和奥巴马两位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整体债务规模翻了五倍,这让很多国家都不可避免的担心美元经济是否可靠,现在全球主要国家间的去美元化政策大多都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规划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全球在2022年以后,去美元化进程显著加速,我个人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就是要跟俄罗斯交易,买俄罗斯的油气;

第二,美国制裁俄罗斯的手段,和单边粗暴地处理俄罗斯海外资产的方式,让全球国家都担心自己的美元资产安全;

第三,美国在把美元“武器化”,成为攻击他国的工具,谁跟美国关系密切,谁受损大,美元经济风险不断攀升,包括去年加息引发的新兴市场国家债务危机以及全球通胀危机,都是国际贸易去美元化的主要原因。

耶伦虽然属于学术型政客,有过硬的经济学素养,但毕竟在其位谋其政,她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保证美国政府的利益。所以,既要把全球“去美元化”,担心美元风险的事实说出来,让国会尽快同意提高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另外一方面,也不能把中俄的成果说太大,不然又会让国会抓住把柄:拜登政府把钱全砸乌克兰问题上,反而忽略了对中俄的压制。

所以,我们看这次耶伦有关中俄“去美元化”的表态,是有很大水分的,她对中俄的成果,表达的非常“节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俄仍然是去美元化的主力军

其实,中俄之间的去美元化计划并不只涉及两国之间不到2000亿美元的贸易额度,中俄通过当下贸易正在探索的结算机制,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国的去美元化贸易体系的新机制。

中俄两国除了彼此的双边关系外,也还是金砖国家的主导者,在当前贸易中取得的经验,未来也将用于金砖国家新贸易结算体系,金砖组织还在扩员,也证明了去美元化是一种全球性的共识。

另外,“去美元化”的同时,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利好。

俄罗斯是全球主要能源出口国之一,其能源贸易在俄乌冲突期间仍旧非常频繁,俄罗斯的客户并不只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在和其他客户的贸易过程中,如果想避免美国的二级制裁,肯定不会选用美元。

而俄罗斯的卢布在国际社会上的认可度并不高,很多国家并没有如此大量的卢布外汇,这时候人民币就可以成为一种优秀的替代方案。

和大多数缺乏背书的货币不同,人民币有全球最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来背书。手上持有人民币外汇,可以换到全品类、全体系的工业产品,小到日常用品、生活起居;大到军舰战车、航天飞船,都可以通过人民币直接换取。

所以,晶晶认为,中俄的贸易,其实可以理解成一种能源国家与制造业国家之间的有机联合,是一种良性互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在现在,完全去美元化非常困难,但全球也在呼吁一种可以替代美元结算机制出现,若是美国无法抑制风险,这种替代方案会成为优先选择。

俄乌冲突挡不住美国转向亚洲

当然,我们要稳扎稳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去美元化”的本币结算机制,并不意味着美元或者美国马上完。其实我认为,拜登这个老狐狸,搞出了不少阴招。

去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认为俄乌冲突会减缓甚至停滞美国向亚洲转向的速度。在当时看来这一说法非常可信,因为从奥巴马重返亚太开始,美国十几年间并没有显著的成果,有俄乌冲突的战略牵制,美国减缓在亚洲的部署几乎是必然的。

但在俄乌冲突一年多以后,我们再回头去看,会发现美国向亚洲战略转向的步伐,实际上大大加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看《世界政治评论》网站就在近期发表了一篇名为“尽管俄乌冲突爆发,但美国向亚洲的步伐正在加速”的文章,讨论了美国在亚洲部署加速的现状。

晶晶给大家聊聊这篇文章的观点,来看看俄乌冲突后的美国如何避免来自欧洲的战略牵制,以及拜登的印太战略能否还能继续“高效”地推进下去。

这篇文章认为,美国的亚太政策转机发生在2021年,拜登政府在上任之后立即着手改变特朗普时代“美国优先”的战略框架,同时开始加速向亚洲地区部署。拜登政府任命了一个专注于印太地区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并在2022年发布了新版印太战略。

这一战略让美国去年在中国周边取得的进展比本世纪的任何年份都大,包括印太经济框架、南太平洋伙伴、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机制等组织都得以在去年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美国对俄乌冲突的处理方式,文章认为,如果仔细核算,就能发现美国对乌克兰的投入其实并不高。

美国一年多以来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外交层面,实际上为乌克兰投入的资金仍在数百亿美元水平,加上计划中的资助,美国在一年多战争中的总投入也仅有1000余亿美元,这远远低于美国任何一场局部战争的投入,完全无法像911事件以后的全球反恐战争一样拖延美国向亚洲转向的进度。

欧洲盟友为美国分担了大量的援助责任,帮美国承担了很大的政治压力,使得美国能够避免俄乌冲突影响到印太战略的实施。让印太部署在过去一年里极大增强。

这里的一些观点,我是认同的,美国确实把欧洲拉下了水,拖住俄罗斯,然后分出精力对付中国

但我同时认为,亚太再平衡也不是美国能够唾手可得的。

首先,印太经济框架推进并不顺利,韩国和东南亚各国都明确表态,在经济上不接受美国的这份方案。

所以这也导致从经济上看,美国对印太地区不存在绝对的经济影响力,主导整个亚洲地区的仍然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而美国在2017年已经退出了该协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中美关系的不断恶化的速度也远远超出了预期,很多亚洲国家都意识到了大国竞争可能给小国带来的种种限制,从而保持中立。这也可能会阻碍美国印太战略的实际实施。

总而言之,晶晶认为,在俄乌冲突影响下的战略转向中,美国有成功也有失败。拜登政府获得了比以往几届政府都多的进展,但却也将事态推向更严重的不确定性,未来美国是否能完成自己的印太战略,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我们要保持警惕,但也不必过于担心,长他人志气。

联合国秘书长要求欧洲“不要孤立中国”

聊完中美和俄乌的问题,最后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欧洲。

23日开始举行的欧盟峰会,是欧洲近期的一次外交盛宴,尤其是在当今的全球形势以及欧洲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之下,这次会议是欧洲共同讨论解决方案的重要场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场会议中,除了欧洲最主要的俄乌问题之外,中国居然也成为了各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多数欧洲国家都对中俄会晤后所提出的“新世界秩序”感到担忧,并担心中国可能选择“军事援助”俄罗斯,来对抗乌克兰。

产生这种担忧的一部分原因是欧洲与美国同为全球霸权的参与者;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美国把多数的俄乌冲突压力都抛到了欧洲身上,还大肆炒作中国援助俄罗斯的话题,给欧洲施加了极大的额外压力。

为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3日的会议上就主动给中欧关系降温,要求欧盟领导人不要孤立中国。他向27名欧盟领导人保证中国对欧洲持积极看法,并希望与欧洲保持良好关系。尽管过去几年中欧关系不断恶化,但他仍然希望欧洲能够保持与中国联系。

古特雷斯的发言是基于欧洲利益考量的,他认为欧洲在很多方面必须与中国合作,如果放弃中欧之间的对话,很可能让中国的政策方向出现变化,导致欧洲利益彻底受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中欧之间也确实有大量的共同利益,而且双方没有什么地缘上的争议,完全可以成为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

一些欧洲领导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西班牙总理桑切斯和法国总统马克龙都会在近期出访中国,他们的目的都是从中国寻求经济合作,改善欧洲的经济颓势。

可以说,欧洲并非没有人愿意与中国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古特雷斯的呼吁在欧洲能起到效果的可能性还是很低,因为欧洲的一切对外关系都绕不开美国的影响。欧洲想不想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最终决定权并不在欧洲身上,而在美国手中。

中国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与欧洲接触的兴趣,问题始终都出在欧洲要考虑美欧同盟。如果有一天欧洲能够意识到霸权的时代已经过去,能够抵抗美国对自身的控制和影响,中欧也许会真正走到一起,但就目前来看,对抗中寻求合作,仍然会是中欧关系的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