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半个多世纪,我几乎天天围着莫高窟转,我丝毫不觉寂寞,不觉遗憾,莫高窟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白天想的是敦煌,晚上梦到的还是敦煌。能为敦煌做点事,我无怨无悔,为它奉献一生,是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职业操守。——樊锦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樊锦诗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感动中国人物”“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2019年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经樊锦诗先生本人审定,本书共选定106篇文章。

这些文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敦煌石窟价值与保护开放管理研究,具体包括敦煌文化的价值,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历程,敦煌石窟的保护、管理与开放;

二是敦煌石窟及相关文物考古研究,具体包括石窟考古与敦煌学,洞窟分期与石窟考古报告,壁画内容考释,考古发掘与出土文物;

三是前贤纪念文及序言。

这半个多世纪,我几乎天天围着莫高窟转,我丝毫不觉寂寞,不觉遗憾,莫高窟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白天想的是敦煌,晚上梦到的还是敦煌。能为敦煌做点事,我无怨无悔,为它奉献一生,是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职业操守。——樊锦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庆祝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八十五华诞暨从事敦煌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事业六十周年,敦煌研究院决定编辑出版《樊锦诗文集》,使樊锦诗先生的学术研究以及文物保护管理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事业更加深入地发展。

2022年秋,我们开始了文集的整理和编选工作。由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总负责,成立了编辑小组。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宋焰朋率领信息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进行文稿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院办公室许强也参与了相关工作。樊锦诗先生的文章大部分刊发于各类书刊(共约146篇),也有部分是在一些会议上的报告或发言以及讲演的录音,往往未曾单独发表,又具有重要价值,我们通过整理把这类文章也收入文集。通过收集、整理、校对,最后大体编选出了文集的雏形,经樊锦诗先生本人审定,选定106篇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敦煌石窟价值与保护开放管理研究,具体包括敦煌文化的价值,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历程,敦煌石窟的保护、管理与开放;二是敦煌石窟及相关文物考古研究,具体包括石窟考古与敦煌学,洞窟分期与石窟考古报告,壁画内容考释,考古发掘与出土文物;三是前贤纪念文及序言。全书编辑完成时,决定分为上、下两册出版,考虑到两册篇幅的平衡等问题,我们把第一、三方面的文章编为上册,第二方面(考古学相关内容)的文章编为下册。每篇文章均在文末注明发表情况。文中插图尽可能采用全彩高清图版,包括敦煌石窟照片、洞窟测绘图及线描图等,由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部门提供。由于水平有限,在编选和校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文本,未能真实反映樊锦诗先生的研究成果,概由编辑小组负责。

文集的出版得到文物出版社总编辑刘铁巍及责任编辑许海意、王媛、张晓曦、安艳娇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克服了内容庞杂、体例多样、出版时间紧等诸多困难,使文集能够按期高质量地出版。在此谨向文物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们致谢!

希望《樊锦诗文集》能使读者深入了解樊锦诗先生在石窟考古研究、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研究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学习樊锦诗先生“择一事,终一生”、为敦煌事业的奉献精神,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樊锦诗文集》编辑组

2023年

2023年7月10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举行,会上正式命名了编号381323小行星为“樊锦诗星”。同时,继向北京大学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樊老再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

“择一事而终一生“,60年如一日的坚持,将自己与莫高窟的石窟研究保护事业紧紧融为一体。每一次朴实无华的话语间满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是多么深入骨髓的热爱,才能让这位朴素而伟大的老人付出一生?

我们要向这位“敦煌的女儿”致敬!希望一代又一代的敦煌守护人能传承和弘扬这份经久不衰的莫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