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丨看今朝

编辑丨看今朝

“他只有10岁,号的脉能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60岁才是中医的开始,人们平时也是老中医老中医这样的称呼,也不怪病人质疑刘尚谨,他不仅年龄达不到,而且过分年轻,这个阶段的普通孩子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简体字都还没认全呢,换谁都得在心里打个疑问。

“他号脉的准确率能达到9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位小患者给出的评价,别看他的年纪也不大,但已经两年没松过劲了,心理压力居高一直无法放松,刘尚谨把过脉后不仅给出了准确的脉象,而且说出的症状非常准,令人忽略他的年龄无条件信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小神童、中医的未来、下一个国手......出名之后,刘尚谨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人们不禁想问:刘尚谨的医术是真才实学还是另一种炒作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岁中医小神童

2010年的一个周日,不大的北京清新中医诊所中人满为患,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他们的病不尽相同,但却都围着一个只有10岁的小孩,这样的场景让人好奇,难道是这个孩子突发疾病,医生正在抢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近才发现,被团团包围的小孩才是那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只见他用标准的切脉手势搭在患者的手腕处,一边感受一边观察病人的脸色,时不时问出几个问题,看上去十分靠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尚谨:“气短吗?”
患者:“有点气短。”
刘尚谨:“心脉是浮、滑、弦、短,这个短在心脉上代您的心气不足。您睡眠质量怎么样?”
患者:“不好,不但难入睡,而且稍微一有点动静就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着刘尚谨的判断,国手杨志勋微微点头,虽然没有切脉,但从望、闻、问来看,徒弟的诊脉还是可以的。

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但身体好不好除了自己最了解,第二了解的一定是医生,在和刘尚谨的一问一答中,患者心中对他的轻视也慢慢消去,眼前这个孩子,不愧是著名中医杨志勋带出来的得意弟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加入清新国医入门班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作为我国有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代表着我国大部分人,他对中医的厌恶也代表了一部分国人对中医的厌恶,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在这片传承了几千年的土地上差点销声匿迹,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坚定地讨厌着中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导刘尚谨的杨志勋先生,是当代有名的中医,刘尚谨能取得当时的成绩与杨志勋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杨志勋先生20岁之前,从未系统学习过中医,在学校里学的是理工科,毕业之后正值文革,平时的工作就是开推土机,要不是母亲看他下班无事可做,也不会传授中医给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是引路人,用中医帮助周围人治病勾起了他的兴趣,就这样,杨志勋先生的人生从此发生改变。

首都儿研究所专家门诊部的工作经历使杨志勋先生接触到不少儿童病患,他们有的饮食无度,有的生活没有规律,因此引发一系列病症,在杨志勋先生的治疗下,这些孩子都恢复了健康,后面杨志勋先生自己开办诊所,遇到了更多闻名前来的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有一位小病患特别认真,每次杨志勋先生给出诊断后,他都要刨根问底了解清楚,杨志勋先生也乐于用通俗易懂的话为他解释,听得多了,小病患自己都快成半个医生了,起码对自己的身体非常了解,病愈后几乎没有再来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案例让杨志勋先生想到了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等孩子们生病后帮他治病,不如将一些中医知识教给他们。

2006年,杨志勋先生主办的清新国医入门班正式开讲,只要对中医感兴趣,父母支持,都可以来这里学习,所有孩子都是免费入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被中医治愈的刘尚谨带着好奇加入国医启蒙课程,与很多同龄的孩子一起学习中医理论知识,相比于文章开头两年后的胸有成竹,刚接触中医的刘尚谨也曾遇到过很多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神童的成长之路

杨志勋先生作为老师,在开始教导之前,对怎么将知识教给小孩也有自己的思考,很多人会觉得让这么小的孩子记住这些繁杂的中医理论是一个大难题,毕竟有些孩子仅仅只上了幼儿园,很多字他们不一定都认识,更别提理解其中的意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背东西反而是最简单的,不要小看孩子的记忆力,在某种程度上,心无杂念的孩子背东西比大人强很多,最难的是怎样让孩子理解这背后复杂的关系,例如阴阳五行,例如怎么将脉象与实际的病症联系在一起,孩子们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强求不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尚谨背会脉象口诀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下手分辨,也就是诊脉。

《脉经》有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这也是很多初学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尽管杨志勋先生也曾用木棍在水上漂浮演示浮脉,用琴弦松紧有别演示不同脉象,但真正下手又是另一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快速掌握诊脉,刘尚谨将姥姥家的吉他琴弦摸断了,没事经常给身边人诊脉,实践次数最多的还是给自己诊脉。

直到一次课堂上,刘尚谨一心二用,一边听课一边摸脉,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指下的脉搏与老师讲的知识对应到一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同一批孩子里诊脉准确率最高的学生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脉经》还讲:“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人的脉象极为复杂,单一脉象较为少见,更多还是几种脉象混合在一起,由此还需要与生活实际相对应,从脉象推知病情,与患者交代清楚。

刚开始看诊时,刘尚谨最怕患者问“我怎么了,我的脉能看出什么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的刘尚谨只能回答说不知道,不是怕误诊,而是真的无法将脉象与病症联系在一起,八九岁的年纪就算再聪慧,吃的饭也赶不上成年人吃的盐多,那一段时间原本诊脉极其自信的刘尚谨就像被霜打的茄子一样,惟余胆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变在刘尚谨给自己诊脉后,他平常爱吃糖不爱吃饭,但他的脾湿,越吃糖越堵,越堵就越不爱吃饭,影响长身体,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结合把出来的脉象和自身情况,刘尚谨给自己开出了控制吃糖的养生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己推人,再次诊脉时,刘尚谨大胆开口问诊,得到患者的回答后与自己的诊脉结果相对应,诊脉的准确度越来越高,成为同学们的榜样,患者口中的小神医。

有一次刘尚谨的母亲同学聚会,席间刘尚谨给一起的叔叔阿姨都诊了一次脉,给出的结果得到了一致认同,刘尚谨中医神童的名头也传了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年后依旧从医

加入国医启蒙班后,孩子们生活上的变化家长都看在眼里,和同龄的小孩比,不仅生病少而且更懂礼貌,就连识字也在无形中增多了,刘尚谨发现家人经常抽烟生活也不规律,总会第一时间劝导,因为学得好老师还培养他当小秘书,待人接物有模有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一道传承千年博大精深,要学好中医不简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更有难度,历史上也不乏半途而废的人,曾有人问刘尚瑾是否会坚持下去,他是这样回答的:

“对我来讲,号脉是一本故事书,每个脏器是一个部分,它会告诉我它怎么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了,每本书都不一样,非常有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旁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号脉,在刘尚瑾这里却十分有意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尚瑾能通过短短2年达到当时的成绩,可见他对中医的态度,相信以后也不会改变。

据网友消息,刘尚瑾这些年依然在学习中医,目前是一名优秀的中医大夫,也许是想要沉淀自己的医术,自2010年《中华医药》栏目播出后,刘尚瑾再也没有主动暴露过自己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关于中医,传承了千年,良医有之流传千古,庸医有之谋财害命,希望每一个选择中医的人都可以坚持下去,为振兴中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中华医药》:我是小中医刘尚瑾
https://tv.cctv.com/2010/06/03/VIDE13563510671049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