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微创医疗举行了2024年股东大会。

与往年一样,董事长常兆华对微创医疗的未来发展仍充满信心,目标剑指100亿人民币利润。

与往年不同的是,

  1. 首次承认此前微创医疗在“可转债”过度乐观,悲观预期没有到位。
  2. 首次反思“生产上市公司”的策略,对单纯依靠资本市场做出修正,未来将更多依赖公司内生现金流。

最重要的是,微创医疗要开始“转型”了,未来战略重心将放在收入和利润上。

二级市场依然没有惊喜,微创医疗股价在股东大会次日下跌2%,后一日继续下跌3.7%。

很显然,这一“转型”是市场所驱,而微创医疗遭遇的这场“信任危机”何时才能解除?

01、全面加码销售2025是转型元年


微创医疗要从“研发型公司”转为“营销型公司”。

作为老牌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微创医疗从一开始定位就是“研发型公司”,在过去数十年花费了上百亿做研发。

截至目前,微创医疗已累计成功将33款产品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在行业内连续九年位居第一。

2023年初至2024年4月,有44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19款产品获美国FDA认证,20款产品获欧盟CE认证。

微创医疗表示,鉴于公司产品线目前已覆盖了主要的市场领域,且实现了较为完整的布局,预计今年年底合计报表营收将达100亿人民币左右。第一个100亿用了十年,接下来的战略重心会放在利润上,2026年利润要达1亿美元以上。

随着这一思路的转变,其表示,对于未来研发产品也将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营销布局。2024年是过渡期,2025年是转型元年。

而无论是降本增效需求,或是从研发向销售转型战略,裁员似乎都不可避免。

2024年伊始,关于微创医疗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就在业内传的沸沸扬扬。据经济观察报消息,2023Q4以来,微创医疗对包括微创在线、微创康复、奇迹点孵化器、多闻医疗在内的多家子公司进行“关停并转”,各个子公司都进行了较大比例的裁员。

如今在股东大会上,其首次提及裁员举措,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已完成了整体15%的裁员,特别是在研发和技术支持部门,裁员比例更是高达30%。未来,将继续推进人员优化进程,仍主要聚焦于研发和技术支持团队优化。

人效比也将成为微创医疗(除营收、净利润)关注的重点指标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中国高耗三巨头(威高、乐普、微创)近五年人均效能,微创医疗确实长期位居第三。

从2023年财报可以看到,微创医疗的“控费”举措已开始实施,

  1. 年末雇员8230人,比2022年末减少1205人;
  2. 行政开支下降15.41%;
  3. 研发投入下降了约10%,花费3.79亿美元(约27亿元人民币),费用率约40%;

而经过2023年一系列降本举措后,微创医疗人均营收首次超过乐普。

预计,2024年的研发费用将同比进一步收缩35%-40%,到2026年,研发费用率会控制在15%以下。

正如其会上所述,前期的大规模扩张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使得微创医疗几乎囊括了医疗器械领域最为热门的各项业务;然而在资本泡沫的影响下,过度的业务扩张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如今,微创医疗正面临着承担因业务收缩所带来的成本和代价的挑战。

02、聚焦“更赚钱”的市场


微创医疗的业务要开始“收缩”了。

截至2023年,微创医疗业务已覆盖12个细分赛道(产业集群),拥有50多家子公司。其中:

  1. 成熟业务包括: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统、骨骼与软组织修复科技、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与神经调控科学、外科急危重症与机器人;
  2. 新兴布局包括:内分泌管理与辅助生殖、泌尿妇科消化呼吸疾病、耳鼻口眼体等塑形医美、体外诊断与体内外影像、体内实体肿瘤治疗科技、失眠抑郁症及康复医疗。

会上,管理层表示已对过去几年的业务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尤其关注产品营收的贡献情况。通过对内部收益率(IRR)的测算,将对某些不属于“核心圈”的资产进行清理与剥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23年业绩来看,微创医疗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心血管介入(冠脉)骨科心律管理营收增速一般;且仅有心血管介入实现盈利。

但是,心血管介入(冠脉)海外营收同比增长达71.3%,骨科、心率管理国内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3.8%、25.7%。因此,冠脉业务随着新品持续放量与海外市场打开,营收有望加速;骨科业务依靠国内放量叠加新产品拓展,心律业务随着海外供应链恢复,营收增速也将提升。

以心血管介入(冠脉)业务为例,其预计至2024年,该业务营收将达13亿元,并有望于2026年跃升至25亿元,届时利润将回升至集采前的水平,超过8亿元。凭借即将推出的创新产品阵容,包括预期在5月获得批准的重磅新品可吸收支架,以及计划在2025年之前获批的冲击波球囊和旋磨球囊等,微创医疗表示将构建业内最完善的冠脉产品管线布局。其中,对于Firesorb可吸收支架尤其寄予厚望。

此外,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外科业务营收都超双位数增长。其中,图迈手术机器人于2023年末达成首笔海外订单,实现全球化新突破,2024年的目标是国内20台,海外10-15台。

微创医疗希望以更多爆款产品驱动营收增长,其预计2024年将有约8款年销售额达1亿的“金产品”。

鉴于微创医疗的业务管线(包括冠脉支架、骨科、神经介入等)大多都被纳入集采范围,因此,海外市场仍是其的重要增量市场。

会上,微创医疗的管理层提及海外业务的发展时表示,近年来微创医疗在全球市场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海外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除骨科、心律管理外)集团出海业务实现了超5700万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约54%。预计未来几年,集团化出海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收获期,海外业务营收的复合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超过50%的强劲增长势头。

03、初心仍“未变”


微创医疗以“分拆”见长。

2023年股东大会,其宣布计划拆分12家上市公司“让资本市场养孩子”。而今年则表示,分拆会继续进行,但“孩子也应该自己养”,将更多依靠内生现金流发展。

尤其强调,微创医疗母公司不会成为空架子,在核心业务上仍然将自主孵化,比如100%控股冠脉业务、骨科业务控股85.17%。

而从目前其对各上市子公司控股来看,机器人、脑科学(神经介入)业务的比例更高。

  1. 截至2023年底,心通医疗(47.09%)、微创机器人(50.51%)、微创脑科学(53.38%)、心脉医疗(40.32%)、微电生理(32.7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历一系列“信任危机”后,微创医疗母公司的股价已低于其上市首日价格,与其最高市值相比缩水近950亿元。

目前看来,亏损、债务、股价,是投资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今年4月,微创医疗宣布获得高瓴等提供的1.5亿美元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外加多个金融机构合计超3亿美元的信贷支持,缓解了其当前的现金流和债务压力,并为后续战略调整提供了必要的财务缓冲。

而除了“债务危机”,各种必须履行的“对赌”条款,仍是悬在微创医疗头上之剑。

比如,2025年微创心律必须成功上市。*** 2023年5月微创心律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从其招股书可以看到,如果未完成上市目标,微创医疗将被赎回2.5亿美元。

  1. B轮融资条件里规定,认购事项完成五周年即2025年,必须完成首次公开发售市值不少于500百万美元;
  2. C轮融资条件里规定,2025年上市,必须完成首次公开发售市值不少于15亿美元(约108亿人民币),募资不少于1.5亿美元(约11亿人民币)。

再比如,高瓴提供贷款解微创医疗燃眉之急,但与业绩绑定。微创医疗必须在2024年至2026年实现亏损不超过2.75亿美元、亏损不超过0.55亿美元和盈利0.9亿美元。

而2023年其财报显示亏损仍达6.49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微创医疗未能达成既定的业绩目标,则高瓴有权要求其提前偿还相当于5000万美元金额的可换股贷款,并支付提前偿还金额的所有应计利息及任何赎回溢价金额。

而回归眼前,在会上,微创医疗承诺,2024年的亏损收窄幅度预期在60%以上,2025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 按2023年6.5亿美元亏损额测算,2024年亏损约2.6亿美元。

微创医疗预计,当营收达500亿元时(预计营收增速超20%),将实现100亿元利润(利润率约20%)。

而对于“中国的美敦力、波科”这一目标,常兆华仍保有初心;他表示,中国需要“万亿级别”的医疗企业,微创医疗具备这样的潜力。

纵观中国医疗器械产业,2023年营收破百亿元的上市企业有:

  1. 迈瑞医疗349.32亿元(净利润115.78亿元),管线包括医学影像、IVD、外科、监护等;
  2. 威高股份132.29亿元(净利润20.62亿元),管线包括骨科、心血管、血液净化、低值耗材等;
  3. 联影医疗114.11亿元(净利润19.78亿元),管线包括医学影像、放疗等(联影集团的业务还涵盖外科、消费者医疗等);
  4. 新华医疗100.12亿元(净利润6.77亿元),管线包括医学影像、IVD、外科等 。

微创医疗仍然任重道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