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武汉大学选调生从嘉峪关离职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位选调生因对分配地点不满,最终选择离开了体制内的工作。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关于选调生制度和公职人员职业道德的讨论,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普遍存在的“上岸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媒体:武大选调生从嘉峪关离职,该反思的还有“上岸思维”

所谓“上岸思维”,即把进入体制内、考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等稳定职业视为人生的重要目标,甚至是终极追求。在这种思维影响下,许多人将公职视为“铁饭碗”,认为一旦“上岸”,就意味着稳定、体面和无忧的未来。然而,这位武大选调生的离职,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使“上岸”了,也并非一劳永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媒体:武大选调生从嘉峪关离职,该反思的还有“上岸思维”

首先,公职人员并非简单的“打工人”,而是肩负着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使者。选择这份职业,就意味着必须服从组织原则,面临更严格的纪律约束,并做好奉献付出的准备。如果仅仅从个人利益出发,将公职视为一份普通工作,那么当面对工作条件、薪资待遇等不如预期时,就难免会产生怨言和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媒体:武大选调生从嘉峪关离职,该反思的还有“上岸思维”

其次,“上岸思维”容易导致人才资源的错配和浪费。许多人出于稳定和体面的考量,盲目追求进入体制内工作。然而,并非每个人都适合从事公职。如果个人禀赋、心性特质与公职要求不匹配,那么即使“上岸”了,也难以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甚至可能因无法适应而选择离职。这不仅对个人职业发展造成困扰,也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媒体:武大选调生从嘉峪关离职,该反思的还有“上岸思维”

最后,“上岸思维”还容易让人陷入功利化的泥潭。在追求“上岸”的过程中,许多人可能会忽视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仅仅为了稳定而选择一个并不热爱的职业。这样的选择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长远来看,却可能让人失去工作的动力和热情,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媒体:武大选调生从嘉峪关离职,该反思的还有“上岸思维”

因此,面对武大选调生从嘉峪关离职的事件,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上岸思维”的弊端。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非仅仅追求稳定和体面。同时,社会也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上岸思维”的束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