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艺科融合,担今日清华责任

艺31班 赵佳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佳依进行国旗下演讲

晨光熹微中,我们看到国旗冉冉升起。能够站在这里,踏上这一片巍然土地,是机遇,更是一份责任。站在这里,代表着,我们笔下的每一分色彩都将承载高等学府的认知,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将代表中国青年的最强音。时至五月,我们已经在园子里生活了近十个月。伴随清华的秋去春来,我们也已然从懵懂的高中生,逐渐蜕变为一个知晓形势、独立自主的大学青年。

如今,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各个领域的复杂变动要求我们清华人要观古今、纵国际、跨学科。不但要具有前瞻眼光,更要从历史底蕴中挖掘精华;不但要钻研技术与科学,更要有人文关怀、具文化素养。

回望古代中国的历史,不难发现艺科融合始终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相关。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推动了文字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进程,也给书法和绘画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印刷术的发展使得书籍的制作更加方便快捷,推动了书籍和知识的普及与流传。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在军事和航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催生了烟花和航海图绘制等艺术形式的诞生。艺科融合的发明与应用,使得科技创新在中国古代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于是,我们得以在《清明上河图》中看到领先西方四百多年的叠梁拱,得以在古代书法的粗细浓淡中体会千年古国如墨般未曾断绝的延绵气韵;于是我们能知晓打铁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奇妙的化学反应,得以在手绘的制图中也品味到极致理性的科学美。

我不禁遥想:如果技术代表理性与创新,那么艺术何以打动人心?近代中国,一批进步的青年美术工作者,用刻刀、木板、泥塑创作出富有激情与视觉张力的作品。《怒吼吧,中国》有简洁刚劲的刀法,《无名英雄纪念碑》有生动的雕塑躯体——一位无名的战士,身背斗笠,足蹬草鞋,怒视前方,视死如归。如果说古代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含蓄的情感,抗战艺术则体现了时代波澜中人民的心声与怒吼。广大美术工作者通过文化、艺术,与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汇成近代中国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文化经典中高扬。

几千年前,科技与文化的先进让我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为如今世人留下无数物质或非物质的瑰宝;一百年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将民族激情注入各种媒介,这一系列赞歌呼唤我们从积贫积弱的体魄中重振旗鼓。如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技术打压与文化渗透,我们更要担当起清华人的责任,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清华力量。

站在这里,要求你我在自己的领域回首过往,努力创新,把握当下;站在这里,要求我们为人民发声,坚持“有美育,更清华”;站在这里,意味着我们面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站在这里,要求着我们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长久激励自己。大一学年接近尾声,我们马上要进入分专业的学习与探索中。在这国旗招展之下,在朝阳的见证之下,我呼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艺术与科学结合,将传统文化用新技术赋能,将清华声音传递到每个角落,担当起“站在这里”的那一份责任与重量。

图片 | 美术学院

文案 | 赵佳依

排版 | 王烁权

审核 | 白玉凤